平衡 —— 洪東祿、陳淑強雙個展
平衡 —— 洪東祿、陳淑強雙個展
綜觀東西方,人們很早就藉由觀察自然去找到宇宙運行的道理。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易經》,便是以陰陽作爲基礎發展的符號系統,來描述了萬物的變化與狀態,呈現東方哲學的生命觀與宇宙觀。在西方,巴比倫人也是藉由觀星和數學的概念,約30度角為一個單位將天空分成十二等份,成為月份與星象學的發展基礎。也相傳在柏拉圖學院的門口寫著「不懂幾何者勿入」,顯示了要瞭解哲學、自然與生命,其幾何學有著非常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可以看見,這些過程都是試圖在打造一個有序且能夠回應這個世界運作的概念與架構。
而這種回應生命與萬物所創造的秩序,便是我在洪東祿與陳淑強的作品中看見的特質,此秩序隱含了對線條、形狀其比例配置的拿捏,又進而在秩序中傳遞著美感,而此美感可能指向著一種安定、寧靜,又或是指向著萬物的調和、生命的消長,如此以秩序和時間所孕生的美,皆幽幽的散發在作品的氣質中。也雖然兩人的媒材是如此不同,洪東祿使用傳統膠彩,陳淑強以現成物為主,但兩人在作品中,都相當尊重材質與材料本身具有的特性,前者以比例厚重的天然礦物粉末調配,使得作品中呈現著隱約又閃爍的礦石光澤感;而後者只對材料做輕微或適當的整理,幾乎保持著本身的原樣與狀態再加以金工組合。總之,它們不以奪人眼目的方式展示,而是需要在細細的觀看中感受其光澤紋理,亦或神情姿態,材質既構成了畫面,也成為了各自作品中相當重要的主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藝術家透過物本身的質地,亦再現了對生命與自然的敬意,而萬物運行之動能又牽繫著其生命內在,彷彿回應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藝術家在精神上,乃至於對形與物的觸動和表達,在有無之間彼此生生不已而變化無窮。
(文/林小溪)節錄自展覽專文
● 藝 術 家 ●
洪東祿 Hung Tung-Lu
早期創作以平面攝影形式,關注出現於大眾媒體中的漫畫圖像與符號,作品大量挪用卡通、電玩中角色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快打旋風裡的春麗等形象,將其玩具公仔置放於歐洲宗教繪畫前,以直接攝影方式塑造新一代次文化崇拜的聖像。之後將影像印製在光柵片上裝設於燈箱,從不同角度可觀看到畫面中的角色在單張影像間變換姿勢的動態,並以五光十色的投射效果顯現消費文化中華麗炫目卻短暫、快速替換的美學價值。
2002年轉換以3D軟體為媒介創造「小紅」角色,以無性別特徵的樣貌出現在虛擬場景中,在沒有地點標誌與時空狀態指涉的管道中被無限複製。以抽象化的幾何體陣矩和看似幻覺的色彩,型塑網路世代對現實冷漠無感,欲透過不存在的光暈圖景,投射心靈精神的離逸渴望。而後又創造譯指「人型機器人」的「安卓羅伊」(Android)角色,3D繪製出擁有唯美無邪外貌,卻以自溺淒美形象現身,討論機器人在物理性載體上依然會面臨運作終止的宿命。同期亦發展機械裝置作品,以觀眾互動模式啟動象徵涅槃的金屬構件蓮花,意圖以機械不止息的運動狀態,達到超脫物質肉身有限生命的想像。
超過二十年跨度的概念延展,以低限材料感且扁平的視覺觸感,如影像輸出、光柵片和數位媒介等載體,探討物質與生命有盡、未來無限的創作哲思。跨入 2020 年前的過渡階段,已然發展清晰的意識脈絡,逐漸翻頁至東方傳統哲學為圖像生產的文本,對預言及卜筮、佛禪與玄學的廣泛學習,生理變化與生命體悟相應於易道龐大又隨勢變化的系統,取《易經》中有所感悟的象彖或卦爻辭,經過個人生命經驗的理解與咀嚼,以抽象符號嵌入描繪對象物和自然現象的圖像中。或取卦象進行排列組合,以幾何、點線面等元素將《易經》文字轉譯為符碼陣矩。
作品製作模式回歸到物質性材料的應用與繁複工序,取材礦石素材研磨而成的粉末,結合唐卡、膠彩、油畫等形式繪製於麻布或麻紙上。以東方傳統繪畫的技術,取材既是自然現象表徵的《易經》卦象,又是符號單位的視覺元素,經由有序、週期性、連續性地擴張為近似西方新造型主義藝術(Neo-Plasticism)蒙德里安形式的律動感,抑或歐普藝術(Optical Art)的視幻效果。
揉合東方宇宙觀和西方物理法則的創作概念,於有限畫面緊密地網結延展,亦隨視覺模組產生的幻覺,反向聚合為意識專注的核心,有形與無形、現象與能量,無分別地合一為動態迴旋,週而復始,無止運行。
學 歷
1993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
1999 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
個 展
2025 《平衡》,藝非凡美術館,台南,台灣
2012 《我們看見什麼》,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08 《安卓羅伊》,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06 《洪東祿 個展》,北京季節畫廊,北京,中國
2006 《洪東祿 個展》,75 Faubourg 畫廊 & Hanart 漢雅軒畫廊,巴黎,法國
2004 《業》,大未來畫廊,台北,台灣
2002 《涅盤》,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2002 《@-may 賽博空間》,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01 《洪東祿 個展》,456 畫廊,紐約曼哈頓,美國
1997 《逛天堂》,新樂園藝術空間,台北,台灣
近 年 聯 展
2022 《在夾縫中行走》,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2022 《必然的偶然》,問空間,台北,台灣
2021 《未至之城─2021 亞洲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21 《象形不會意─2021 台南新藝獎邀請藝術家》,木木畫廊,台南,台灣
2019 《中國當代藝術裡的建築表現》,一千博物館,邁阿密,美國
2019 《影像焦慮》 ,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18 《False/Prophet 偽/先知》,么八二藝術空間,台南,台灣
2018 《Video on the Phone》,空場藝術聚落;鳳甲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7 《Parklife》,其玟畫廊,台北,台灣
2014 《後普普:東方遇見西方》,薩奇畫廊,倫敦,英國
2014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北師美術館,台北,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
2014 《刺客列傳 5》,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陳淑強 Chen Shu-Chiang
我喜歡使用自然材質從事創作,像是久經海水淘淨的白骨、粗拙的石頭、鏽蝕的鐵塊等等...尤其是植物。當看見一顆枯萎的樹時,總無法不感覺到某種異樣的違和感。因為它的枯萎使它立刻被視覺隔離出來,做為單獨關切的物體,也因為它所蘊含的象徵,使我無法不注視它們,而且它們總是標記著「時間」。
由於每顆樹都是混沌自然的象徵表現,當它的生命發展停止時,那驅策並供給生命的混沌也似乎留下了一個極微小的殘骸或塵埃,像是片段時間記憶的快照。那樣的事物總是會吸引我、召喚我。我服從那召喚,服膺於這已現存的形式與質地,適度地表達自我的回應,如同呼應它一般。
透過自學的金工,我善於操做金屬線條憑空構成種種結構,形成空間上的寓意,並依憑著所找到的植物主體在立體空間中繪畫。也許再加上各種可能的物件,以及如同自動書寫或出神的狀態中所形塑的祭壇氛圍,那傾頹已久而依然尚存一息的神聖。
個 展
2025 《平衡 Symmetry》,藝非凡美術館,台南,台灣
2025 《憧憧 Unsettled》,一票人票畫空間,台北,台灣
2017 《唐吉訶德》,一票人票畫空間,台北,台灣
2015 《陳淑強 2015 個展》,新心藝術生活館,台南,台灣
2013 《玄/Psychitecture》,紫藤廬茶館,台北,台灣
2012 《銀約翰》,小畫廊,高雄,台灣
2011 《蝣》,107畫廊,台中,台灣
2011 《蜉遊桴》,非畫廊,台北,台灣
2009 《渙象》,107畫廊,台中,台灣
2008 《線象 X 象限》,北風畫廊,台北,台灣
聯 展
2018 《專注的動作》,双方畫廊,台北,台灣
2017 《奧能登國際藝術三年祭》,珠洲,日本
2014 《台北鐵道文化節》,台北,台灣
2011 《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 ,台北,台灣
2011 《日光下的獨白》,新心藝術生活館,台南,台灣
2010 《磁場》,貝瑪畫廊,台北,台灣
2009 《關渡藝術節 JOY 大展-喜劇》,台北,台灣
● 展覽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