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月刊》內容已全數轉移至全新網頁,並不再於本站更新,敬請前往新網站閱讀。
文/抱抱老編
若你是第一次前來諮商,肯定會聽到心理師提到「諮商頻率」是「一週一次」——有些人自然地同意了,有些人提出不同頻率需求。有些心理師會答應不同頻率,有些則不會。
但你心中是否有過困惑,為什麼心理諮商需要特定且固定的頻率呢?
通常,若是提高頻率,像是一週兩次、三次或以上,心理師同意的可能性較高。反之,若是降低頻率,兩週、一個月一次,心理師同意的可能性較低。
這時,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心理師是因為錢的因素,所以想要你繼續諮商,或是維持一週一次的頻率。
其實,至少一週一次是有臨床上的多重原因。
做深度心理諮商的心理師(通常隨著資歷、能力越高的心理師,會越往深度心理諮商方面學習與實際執行,這樣才能看到個案內心更多更廣的面向),大都不太接頻率低於一週一次、或低於固定兩週一次的個案,因為這會使得諮商沒有效果。
因諮商頻率過低而導致的諮商無效,可以粗略分為以下三種原因:
個案有許多事情要講,因此講完時間也到了,無論個案要求心理師要給什麼回應(分析行為、給建議等等)。
由於心理師少有詢問的時間,也就沒辦法做出太多回應,也讓個案感到沒有收穫,進而對諮商失望。
若諮商每週不固定時間,則每當諮商結束,會讓雙方少了一份安心感,不確定是否要預留下週時間,不確定是否會再見面,而難以把對方視為一個連續體——換句話說,這會難以建立起你與心理師之間的諮商關係,意識或無意識中,變得不敢講出內心話。
此外,個案也可能會越來越不曉得要說什麼,尤其對於自我壓抑程度高的個案,原本說出來的東西,可能又要經過好一陣子的回想或建立關係,才能講出口,但當次的諮商時間可能已經到了。
反之,如果是一週一次的固定諮商頻率,則快到下次諮商日期前,也會逐漸培養起一種習慣,是你的意識或無意識開始浮現一些想談論的內容,讓你在諮商中能夠聯想到越來越多的事情。
若是諮商頻率過低,則好幾週見一次的狀況下,心理師不會每週知道你的生活變化,或是上次諮商談論結束後的感受。
雖然這都可以在後續的諮商中補充,但你的情緒或思考,可能會在沒有見面的好幾周內有了些微不同,而諮商是一項高度仰賴情緒與思考的過程,這個些微不同,可能就會導致心理師的同理失準。
本篇說明的是一個大方向,實際上不同的心理師面對不同的個案時,也會有不同的考量,或是因為學派的不同而做法有些微差異。
但總體來說,一週一次的諮商是必要的,就像是透過規律的健身,保持體態與維持健康,心靈也是需要規律的保養、維持心靈健康,透過固定頻率的談話,能夠讓我們整理情緒與提升內在韌性。
匿名使用者:
我有完美主義,覺得一定要讓自己變優秀才行,從小到大都這樣,所以成績很好,目前工作也很好,別人很羨慕,但我非常不快樂。
我不曉得自己想要什麼,爸媽從小就要求我每件事情做到最好,要贏過所有人,現在我辦到了(可能),但我不敢停下來,我怕馬上又被別人追過。如果要繼續往上爬也不是不行,只是真的好累,累到我每天憂鬱不想上班,常常心悸和換氣過度,我該怎麼辦?
抱抱小編:
每個優秀的背後,肯定都是揮灑血汗的奮鬥,只是,那份優秀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或那是爸媽的需要?
有些爸媽表面上沒有逼迫兒女,但總是將學歷與成就掛在嘴邊,稱讚親戚或鄰居的小孩有成就,兒女從小聽在耳裡,總會感到那種優秀的模樣才會被疼愛,於是奮不顧身,將成就當作此生目標。
只是,即便達到成就,也未必得到爸媽的愛;甚至,被愛了之後卻又不相信這份愛,畢竟心中憤恨著:「如果那是爸媽的愛,怎麼可能如此殘忍?」
有些爸媽則是太過脆弱,讓孩子覺得需要優秀,來支撐起瀕臨破碎的家。隨著時間過去,「家」也許真的被撐住,但孩子完全變成了那根支柱。他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伴侶,沒有自己該有的一切。
於是,孩子對爸媽又愛又恨,但實際上,他不敢愛也不敢恨,因為愛了表示未來要持續犧牲自己,恨了則可能讓「家」毀於一旦。他在無意識中,選擇將自己放空,繼續沒有情感的努力著,卻也矛盾地守護空殼般的「家」。
不曉得你的情況偏向哪一種,可能兩種都不是,也可能兩種都是。無論如何,當你發現已經不是為自己而活,導致沒有意義、空虛迷惘,你該做的是重新檢視你的生活,包含過去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以及找到能燃起熱情的火種,讓你可以為活著感到值得。
匿名使用者:
想詢問我自己的愛情很奇怪,遇到一個男生會很快進入戀愛腦,但都一年左右就不想交往了,所以換過很多個男友,我好像在找新鮮感,但又覺得自己是想要歸屬感的人,也一直想穩定成家有小孩,現在 28 歲,很苦惱繼續這樣以後會找不到對象。
抱抱小編:
不曉得在一段情感中,這種「新鮮感」是漸漸地消失?還是一年左右,從黏膩迅速切換為排斥?
大多數人是前者,只是自己有沒有發現「漸漸地消失」的過程。
多數情況下,人的情感具有連續性,但這份情感也需要「能被鞏固」,也就是雙方有持續互動的意願,且在安全感充足的狀況下,慢慢地能把對方放在心中。
只是,對於某一些人來說,當對方不在眼前時,很難將對方放在心中。尤其是需要卻又找不到對方時,更會慢慢地累積不安與埋怨,最後乾脆將對方踢出生活圈,反而過得比較自在。
這在發展心理學中,稱之為「缺乏客體恆常性」。你會查到一些關於嬰兒或兒童的實驗或影片說明這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正常現象。但其實,倘若孩子的長大過程中,他沒有得到適當地照顧,通常是總被忽略,那麼這個現象容易持續到成人現況。
對被忽略的孩子來說,他的家庭看似正常,有飯吃、有房間睡覺、有書能念、有手機能用,但就是沒有感到家裡有溫暖,就算有也不是那麼真實。他會慢慢地學到這個模式:和人之間本來就只有表層互動,說心裡話反而奇怪尷尬。因此到了學校,和同學能說笑、能競爭,但好像也就僅只如此。到了愛情中,他能和伴侶講幹話、出遊旅行、來場激烈的性愛——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你可以多注意對對方的感覺,什麼時候開始「些微」變質的?變質的原因是什麼?那裡面也許藏著一個,你沒有認識過的自己,或是你原本不太願意注意的自己。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你是一位探險家,偶然間走入了一座名叫「心靈之森」的森林裡,這座森林充滿魔法,還有一隻會講話的鹿。
這隻鹿叫做「引路人迪爾」,他的工作是幫助走進心靈之森的旅人,找出你的守護神獸,而神獸的性格解析,將有助於你喚醒自己的內在超能力。
但是,迪爾需要更了解你,才能幫你找到守護神獸,因此,他將會問你一系列的問題,而你必須完整回答他,他才能告訴你答案。
準備好探索自己的守護神獸了嗎?現在就走入心靈之森,開啟你的探索旅程吧!
持續關注抱抱月刊,更多心理測驗等你來玩!
若你閱讀完本篇抱抱月刊後,對於心理諮商有新的認識或不一樣的想像,讓你想要試試看心理諮商、或是重新進入心理諮商,歡迎你至我們的 Line 預約諮商。
此外,若你閱讀後對於本刊有任何想法,歡迎你填寫回饋,讓我們第一手知道你的好奇與疑問,我們會從問卷中,挑選大多數人也想多瞭解的部分,在後續的月刊中持續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