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創校於日本時期大正11年(1922)4月,為港尾公學校中屯分教場,在設立中屯分教場的前年(大正10年,1921)4月1日,先設立中屯分離教室。港尾公學校為現在的講美國小,港尾公學校創設於明治42年(1909)4月,為「白沙島公學校港尾分校」,大正11年(1922)4月,奉准升格獨立為「港尾公學校」,同年也奉准設立「港尾公學校中屯分教場」,昭和16年(1941)4月,奉令改稱「澎湖廳港尾國民學校」,分校也一併改稱為「澎湖廳港尾國民學校中屯分校」。
▲圖1-1大正11年6月25日高雄州報第225號告示第70號(臺灣公立公學校及分教場名稱位置)
中屯村是當時人口不過數百人的小村落,因為港尾公學校位於講美村,雖然當時有永安橋可以步行到講美,但是永安橋是一座沉水石橋,需要等待退潮時才能步行通過,相當不便。因此,為了避免學生跋涉海上之險阻,所以才協議在中屯村設置分教場。設校後,學生招收有男生60餘位,女生14位,較各庄公學校之女生,頗多其數,足見社區學風優良。
然不只女生好學,社區民眾也好學。中屯分教場配合政策成立「夜學會」,招收成年失學民眾,大正13年(1924)時,學員多達90餘位,男生年齡多至57歲,女生學員亦多,甚至襁負其子上課,由當時黃輅、曾溫兩位教員循循善誘,教學績效卓著,深獲澎湖郡守清水喜七讚賞。
昭和6年(1931)4月,港尾公學校本校編制4班,男生135人、女生49人,計184人,教員5位,皆為本島人;中屯分教場編制2班,男生51人、女生5人,計56人,教員2位,皆為本島人。
昭和17年(1942),港尾國民學校本校有男生164人、女生164人,計328人,編制6班,平均每班55人,教師人數有6名,其中日籍2人、臺籍4人;中屯分校有男生58人、女生55人,計113人,編制2班。教師人數有2名,其中臺籍訓導1人、臺籍教員心得1人。昭和17年中屯分校學生人數,較11年前(昭和6年)時分教場學生人數成長了一倍,學區內上學風氣愈加興盛。
中屯分教場教員中,有幾位為本鄉人,日後在縣內皆擔任重要職務。黃輅赤崁人,光緒18年(1892)出生,明治42年(1909)白沙島公學校畢業,大正3年(1914)臺北國語學校畢業,先後擔任湖西、講美、中屯、赤崁學校教員達25年,民國37年7月調任赤崁國民學校校長。曾溫為中屯人,明治37年(1904)出生,畢業於日本神戶市立商業學校,民國35年(1946)7月任中屯國校校長,至民國53年(1964)8月在職中因病去世。黃輅、曾溫兩位教師曾擔任第二屆白沙鄉代表會代表,任期是民國37年至39年。
吳南,瓦硐村人,生於明治31年(1898),大正8年(1919)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校師範部,在縣內從事教育工作,足跡遍及五德、中屯、七美、東吉、馬公等國校,擔任教員或校長。戰後,任改制後之馬公中學首任校長,民國35年6月,再奉調接管省立澎湖高級水產學校。
中屯分教場校址位於中屯村公廟永安宮的西側、臨海,地號為白沙庄中屯1170號,大約在現今中屯漁港安檢所的位置。分教場招收兩班學生,兩位教師任教,所以也只有兩間教室,以及一間廁所和倉庫。一、二、三年級合為一班,四、五、六年級合為一班,兩位老師分別各擔任一班老師。
▲圖片1-2中屯分教場位置圖
戰後,民國35年(1946)7月,中屯分校獨立為「澎湖縣白沙鄉中屯國民學校」。分校獨立後,成為混齡三班,為低、中、高三班,各班各由一位老師任教,低年級實施上、下午班上課,中、高年級實施混齡教學,課堂上分別流輪教不同年級課程內容,一個年級上課,另一個年級則是寫功課;當時的學校共有三間教室、一間辦公室、一間廁所和操場。民國47年(1958)3月時,為了改善學校衛生環境,縣政府配合農復會、教育廳各補助款,在中屯國校興建四坑殺菌式廁所。
民國38年(1949)國軍從大陸撤退到臺灣澎湖,約有一營的部隊駐守整個中屯島,學校校舍也被國軍占用,因此學校只能借用民宅上課。直到國軍在現在中屯國小對面風車園區的入口處興建部隊房舍,軍隊於民國42年(1952)2月遷移出學校後,學生才能再回到學校裡上課;這段在民宅上課期間,沒有固定的上課場所,畢業照也時常沒有拍攝。雖然上課地點不在學校,學校教育工作仍照常進行,老師家庭訪問也一樣照常實施。民國41年(1952)暑假,縣府舉辦國民學校畢業優等生會考,畢業生20名以內擇一位優等生,40名以上擇二位優等生參與會考,中屯國校獲得團體組第十二名。民國45年(1956)11月,本縣臨時抽考國語、算術兩科,學校獲得學校組第二名,班級組五年級學生獲得第三名。
獨立後首任校長曾溫本身是中屯村人,克勤克儉經營校務,於民國41學年度時,全校共有六班120位學生,就學率是百分之一百,社區的學風興盛,這在當時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曾溫校長注重國語比賽,每隔十天便要舉行一次,並且聘請駐軍擔任評審,駐軍也會送去獎品,因此,學生與軍隊相處融洽,駐軍各種晚會,學校也全體參加,並踴躍擔任表演節目。
▲圖2-1舊校區時的師生活動情形(照片中為曾長文老師)
▲圖2-2大倉分校學生的畢業證書
民國44年(1955)8月,接收設於離島、原屬於後寮國民學校的大倉分班;至民國64年(1975)4月,大倉分校獨立。民國57年(1968)8月,政府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校名奉令改為「澎湖縣白沙鄉中屯國民小學」。
中屯國小原校址過於狹小,無發展餘地,且校舍周圍環境衛生太差,影響學童健康和學業,所以在民國55年9月間,地方人士就一致醞釀遷校,其間幾經周折,始於民國58年8月初經蔣祖武縣長決定遷建校址,校址遷建於中屯車站對面(即是現今校址),興建三間教室。於同年8月4日下午三時,由縣長蔣祖武親自到學校主持遷校破土典禮,白沙鄉鄉長許海相以及學校興建委員會委員、家長會委員、校長吳清謙率領全校師生共同參與。民國59年(1970)8月完工後,才遷入中正橋北端的現址上課。
舊校舍遷校到現址,對社區來說是一件大事情,中屯村興建寺廟委員會,自建廟經費中抽出新台幣15萬元,作為中屯國校興建校舍之用,協助新建圍牆、廚房、廁所,讓新校舍更加完善。
民國58年(1969),該校編制4班,學生有男生85人、女生106人,共191人。民國61學年度,有男生103人、女生123人,共226人,編制有8班,此後,學生就逐年遞減。民國65學年度(1976)時為6班制,學生計有男71人,女75人,共146人;民國88年(1999)學生數僅剩29人,教師9人;民國92學年度(2003)編制6班、學生32人、教師10人,每班平均學生人數為5.3人,民國96學年度(2007)學生人數僅剩29人、教職員12人、替代役1人。
民國50年代,學校實施隔年招生,兩年招收一次學生,因此第25屆(民國60年6月畢業)、26屆(民國62年6月畢業)、27屆(民國64年7月畢業),畢業皆和前一屆相隔一年,這三屆的畢業生也就特別多。
自民國73學年度起,依據教育廳的編班標準,未達11名學生就讀,就編為0.5班,有了0.5班的編制之後,無論從學制、教學、行政處理上產生許多不便與困擾,不但增加教師在教學及行政工作上雙重的負擔,在教育理論上實無先例;吳清謙校長於75學年度國中小校長會議時,曾建請取消0.5班之編制。因此,學校自民國75年(1986)起,因學生數逐年減班而曾減至四班;直到教育部特別規定離島學校有學生即可設班,又逐年增班,至85學年度增為六班,直到現在仍為六班小校。
民國80年代後,中屯國小學生人數約在30人以下,是本縣小班小校中的一所。縣內小型學校裁併問題也開始討論,在民國83年(1994)〈建國日報〉有一篇報導,指出小學的新生入學人數逐年減少,而教育經費卻逐年增加;此外,由於小型學校班級人數過少,造成的不僅是學生同學之間的競爭降至最低,並且因而減少同年齡層的學生人際間關係互動的機會;因此縣府初期計畫,裁併港子、講美、中屯三所國小為一所。然而,當時中屯國小家長及社區民眾都極力反對學校裁併,陳述反對裁併校的理由,事後這件裁併三所小校的計畫即未實施。不過,小校裁廢的議題不斷討論,民國72年望安水垵國小裁併到望安國小、民國80年2月東吉國小裁併到望安國小為東吉分校(隔年7月無在學學生即奉令廢校)、民國82年裁廢桶盤國小、民國84年裁廢員貝國小、民國87裁廢嶼坪國小、民國94年裁廢大倉國小,民國101年8月1日裁廢西嶼鄉小門國小,民國105年8月1日裁廢菓葉國小、港子國小、赤馬國小,至今中屯國小全校學生仍維持在30人之內,110學年度學生人數為31人。
▲圖2-31 994裁併校意見書(陳天福主任筆)
學校校舍民國59年(1970)8月落成之後,經歷許元氣校長協助徵收學校前面的田地作為校地;吳清謙校長興建圍牆;蔡興階校長無償使用前面的海埔新生地,大致完成現在學校校地的規模。
學校校舍59年(1970)8月落成之後,於民國75年(1986)增建西側二樓兩間教室,民國90年8月17日風雨教室落成啟用,學校總計教室九間(含專科教室),午餐廚房一間,廁所一間、風雨教室一間,車棚一間,綜合球場二座。
然校舍經過多年後逐漸老舊,爲了要給中屯地區學童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在地方人士極力奔走,縣政府排除萬難,積極的向教育部爭取補助,校舍改建工程才得以順利開工。中屯國小校舍整建工程動土儀式,於民國97年3月20日上午九時舉行,由呂永泰副縣長主持,並與縣議員魏長源、白沙鄉民代表會主席黃魏碧環、教育局長胡中鎧、校長林仁義、家長會會長許龍聰及地方各界人士共同主持動土儀式,場面相當的熱鬧。這次校舍整建工程,由永杰營造有限公司(建築)及順利企業有限公司(水電)來承造,興建一棟地上二層的新式建築物,設有普通教室、教師辦公室等11間。新校舍施工期間,學童的教學工作遷移到已隔間好的風雨教室上課。
民國100年新校舍落成,共興建設有6間教室、3間專科教室、圖書室、辦公室及保健室等,建築工程含水電經費共計2,850萬元。新建校舍落成典禮於1月1日上午舉行,由校長林仁義主持,縣長王乾發、林立委夫人張端美、議員宋國進、魏長源、教育局長胡中鎧、白沙鄉長陳定國、白沙代表會主席莊美李、村長楊爭榮、家長會長王禎祥、多位國中小校長,及地方各界人士都特別到場參與這場盛會,場面熱烈。嶄新的校舍重塑新面貌,全校師生歡喜慶祝,縣長王乾發到場祝賀,並期提供給孩子們更優質的學習成長環境與資源,為百年教育奠定基礎。
民國107年,向教育部國教署提報校園社區化改造計畫「活化校園空間擴大社區服務—設置學校社區共讀站」申請案,將學校原有圖書室空間改善,並重新取名為「中屯好書室」,提供一個學生及社區民眾舒服的閱讀空間,入口處的「中屯好書室」五個字體,是採用已故第三屆校友楊子儀老師所獨創的楷篆體,民國108年11月4日賴峰偉縣長親臨揭牌活動。
第六任校長許振坤經營校務期間,擘劃學校發展目標:
1.校務行政電腦化,教學工作正常化,培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具備之健全國民。
2.以「生活教育」及「教育愛」為學校教育核心,建設富愛心、重倫理之校園文化。
3.永續推展校園綠化、美化工作,佈置美好環境,成為富效率的學習環境。
4.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強化學習領域內涵,落實課程自主,推展鄉土、英語、資訊教學,提昇學校教學品質。
5.發展學校特色,培育人格高尚、快樂活潑、富獨立思考、具創意的未來國民。
6.強化班級經營工作,實施小班教學精神,師生共創優美的學習環境。
7.落實環保教育,全力執行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工作。
8.推展社區文化活動,結合社區資源,永續落實終身學習之教育理想。
學校發展特色是:
1.以「教育愛」為核心,落實校務之發展,敦促教學工作正常化,以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具備之健全國民。
2.永續推展校園綠化、美化工作,佈置美好教育環境成為富效率的學習環境。
3.落實生活教育建設富愛心、重倫理之校園文化。
4.加強推展國語文教育,制定各類語文教學措施,培養學生傑出的語文才能。
5.發展桌球運動,使學生成為允文允武之健全人格,落實終身學習教育。
民國88年後,全校學生人數降至30人以下,學校致力推展國語文教育,每年培訓優秀選手參加全縣語文競賽,每項競賽都能拿到優異成績,甚至代表本縣赴台參加全國語文競賽;因此,中屯國小足稱為本縣國語文教育的搖籃。
中屯國小歷年全縣語文競賽團體總成績一覽表:
87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五名
90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六名
91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五名
92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四名
93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五名
95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五名
96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四名
100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二名
101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二名
102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四名
103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二名
104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一名
105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三名
106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五名
107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三名
108年全縣語文競賽國民小學組 團體第二名
▲圖4-1 108年度全縣語文競賽頒獎後與賴峰偉縣長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