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這是個令很多高中生憧憬的名詞。有些人認定,大學生的生活就是「由你玩四年」,然後每天出去逛遍大街小巷;也有些人認為,大學生是對未來社會專業的接軌,所以每天埋首於書堆,變成另一種「宅」。但對我而言,大學,卻代表著自我挑戰。
大學和高中最大的不同,是多了一分自由,尤其是對大一生而言,課業上並沒有像高中那樣一次要讀 10 科,所以相對的,多出了很多的時間可以自我運用。從上學期開始,除了兼顧課業之外,我還參加了日研社、小藍菇自學計畫、新生盃合唱大賽等種種不同的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如何做一個又會玩又會念書的大學生。
不過,參與了這麼多的活動相對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神,所以在課業方面,我完全實行讀好書的老方法: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課後複習。老實說,預習遠遠不如後兩者來的重要,最重要的是,上課要全神貫注的聽老師講解,最好是做到可以做到和老師的思想同步,這樣老師講到最精采處的時候還可以產生頓悟的感覺。然後回家當天晚上,回想白天的上課情形,以自己的思路把今天學習到的東西跑過一次,這樣不但印象深刻,老師改題目、換數字也不怕了。
至於筆記的部分,很多人為了要抄工整且漂亮的筆記反而會浪費掉聽課的機會,所以,我都是隨手準備一張廢紙,聽到什麼「重要的」、「特別的觀點」就先以自己看得懂的方式寫下,包括寫注音、英文、圖形、符號,都可以,事後再抄到課本上就好了。我習慣把筆記抄在課本上,這樣不但對照看的時候很方便,也不用另外張羅本子,或另外收藏,隨時想隨時看。
最重要的其實是自己回家反芻、吸收,不然學的再多,也沒辦法留下多深刻痕跡,然後,把自己不懂的點、不確定的地方、甚至是自己整理後歸納出的結論寫下,然後第二天馬上去找老師問,問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抱著,「打死都要弄懂」的心態,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問的問題很蠢所以就不問,或是抱著「好累喔,下次再問好了」的心態,因為畢竟等到下次想到要問的時候已經是段考前一天的事了。
使用有效的方法讀書,才會有多餘的時間做想做的事,也才可以體驗除了課業以外,許許多多課本不會交,但絕對會用到的經驗,和處事方法。我的大學生活就是以做到「不輕易放棄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為目標,無論是課業、還是課外活動的學習處理都是,目標就是要「學得輕鬆、活得精彩」。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