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學一年級剛進資工系時,我對於程式開發並沒有什麼概念,甚至對於要用什麼樣的開發環境以及語言都不太清楚,只有在高中電腦課時寫過簡單的小程式。那時因環境因素故相關資源較少,所以我對於程式語言僅於「有概念、有興趣」,但是要深入了解尚欠缺了藥引。但是自從大二以後,我的程式撰寫能力突飛猛進,並已得 MCP 微軟專業認證 MCTS 資格及兩張證照,寫程式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而是肯做就做得到。以下我將分享我學習程式的方法及過程,希望能幫助您輕易快速的入門程式開發,不再恐懼。
第一階段,是建立「電腦式思考」的時期,此時主要學習電腦的思考方法與運作方式,如此在寫程式與電腦溝通時才能讓電腦了解你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是屬於基礎訓練的階段。也因為高階程式語言與電腦之間的溝通方式大致大同小異,因此只要搞懂其中一種程式語言,要讀懂另外一種程式語言也就不必這麼費力。要了解電腦怎麼思考並不困難,因為電腦畢竟是人發明出來的,你怎麼下命令,它就怎麼執行任務,只要你用他聽得懂的方式表達它就做的到!
第二階段則是「結構觀念」建立的階段,此時已經了解怎麼樣用電腦的方式與電腦溝通,也能處理簡單的小程式,但是寫程式除了要讓電腦讀懂以外,也要讓自己讀懂,以後維護或是回來看程式碼時比較不費力,因此就要開始對程式碼進行優化,最簡單的方法有加入註解-讓以後讀程式碼時能了解這段程式碼的作用、有意義的變數命名-不再使 x,y,z 容易混淆的變數,改用 StrName,IntCount,IsReady 等有意義,易了解的變數幫助程式碼更易於閱讀;最後則是程式碼的模組化,開始練習使用函式或是 class,struct 將程式碼結構化拆成幾個小模組,讓程式碼更加整齊易懂,也可節省重複使用的程式碼增加效率。
經過以上兩個階段以後,我在寫程式的能力已經小有信心,因此我開始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程式庫」,將以前寫過的程式,有什麼用途都存放在一個資料夾裡,以後如果有再使用到差不多的功能時,就可以很快的將程式碼找出來立即改用,加快很多開發的腳步。善用網路資源對我在開發上也是如虎添翼,於是我的程式庫從一個兩個已經累積到接近上百個專案檔,除了省時便利,這也是自己在學習寫程式的路程上的一個足跡。程式庫是我自己的,那些專案裡面有運用到那些程式碼只有我自己最了解。
雖然在程式開發的領域裡有太深奧的世界我還沒有探索,但是我常常將生活上遇到的麻煩事透過自己寫程式來解決,有時候也能幫助同學處理一些小事情,這樣小小的成就感也增加了我的信心,未來我會繼續努力,繼續豐富我的程式庫。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