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識到自己想要考研究所的時間比大多數人都晚得多。通常許多考生會準備一年,甚至兩年,而我僅有四個月的時間。在時間極度有限的情況下,我必須思考如何高效學習、有效複習,並確保自己能在考場上發揮最佳狀態。
面對這個挑戰,我制定了一份嚴格的行事曆,每天從早到晚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早晨用來記憶與理解新知識,因為剛起床時腦袋清晰,適合吸收新資訊;下午則專注於題目練習,確保自己能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解題中;晚上則回顧當天所學,加強記憶,並整理錯題。我還會每週做一次模擬測驗,計時作答,以熟悉考試的節奏,並透過錯題反思自己的盲點。這樣的高強度訓練讓我在短短幾個月內快速掌握了許多知識點。
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幾乎都在與課本、筆記、模擬試題為伴。朋友們約我出去放鬆,我總是推託,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時間可以浪費。晚上的時候,當我看著日曆,才發現時間過得如此之快。這四個月裡,我的生活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彷彿世界只剩下準備考試這一件事。
隨著時間推進,考試前一個月,我已經能夠流暢地回答大部分考題,甚至對於一些較難的題型也能有邏輯性的應對方式。我開始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得足夠充分,似乎不用再那麼緊張地看書了。這種自信讓我放慢了學習的步調,原本每天固定的學習時間開始變得鬆散,我認為應該給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間,於是減少了每天的學習時數。然而,這樣的決定在考試當天成為了我的致命傷。
當我坐在考場時,我才意識到,自己並沒有真正準備好。很多曾經熟悉的概念突然變得模糊,一些原本能夠迅速解答的題目,卻因為疏於複習而猶豫不決。時間在答題的過程中一分一秒過去,我開始感到焦慮,這種焦慮進一步影響了我的表現,使我無法冷靜思考。到了考試結束的那一刻,我心裡已經隱隱約約知道,這次的結果恐怕不會如我所願。
結果不出所料,我沒有考上。當我拿到成績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複雜的。我並不意外,但也感到一絲遺憾。如果我能夠再多堅持一點,如果我在最後一個月能保持原本的學習節奏,或許結果會有所不同。但這四個月的過程讓我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時間管理的重要性、自律與堅持的價值,以及如何面對失敗。
考完試後,我開始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發現自己雖然制定了詳細的計畫,但卻忽略了「持續」的重要性。我太過於依賴前期的努力,而沒有意識到複習才是鞏固知識的關鍵。如果當時能夠多做幾次模擬考試,或許能夠發現自己的弱點,並及時補強。此外,我也發現自己對壓力的適應能力還不夠強,在考試時太過焦慮,導致思緒混亂。這些都是我在下一次考試時需要改進的地方。
雖然這次沒有成功,但我並不後悔,因為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白該如何調整,讓自己在下一次的挑戰中做得更好。我決定不放棄,這次的失敗只是我前進道路上的一個教訓。我開始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如何在下一次準備時避免同樣的錯誤。我計畫拉長準備時間,重新調整學習計畫,並在最後階段維持穩定的複習節奏。
除此之外,我也開始向考上研究所的學長姐請教經驗,詢問他們是如何在最後衝刺階段保持最佳狀態的。有些人告訴我,他們會每天固定做模擬考,並在錯題中尋找自己的盲點;有些人則建議我學習冥想與放鬆技巧,幫助自己在考場上維持穩定的情緒。我開始嘗試這些方法,並將其納入我未來的準備計畫中。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失敗。這次的經驗讓我明白,成功不只是累積知識,還包括對自己學習狀態的掌控、對時間的管理、對壓力的調適。我會帶著這次的經驗,繼續向前,相信自己能夠在下一次的挑戰中做得更好。我知道,這條路並不容易,但只要我願意再努力一次,我一定能夠達成自己的目標。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