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會想起那段蜷縮在書桌前與線上課程搏鬥的日子。當初決定考照時,周遭親友的質疑多過鼓勵:「你不是最討厭推銷嗎?」「線上學習真的能取代補習班?」就連我自己都無法想像,這個曾發誓「絕不從事業務工作」的人,會為了弄懂「保險利益原則」熬夜畫出十幾張思維導圖,甚至把通勤時間全變成法條聽力課。如今回頭梳理這段歷程才發現,考試合格的關鍵從來不是天分或運氣,而是一套將線上資源榨取到極致的備考策略——從抗拒到沉浸,從焦慮到從容,每一道模擬考錯題都成了鋪向考場的磚石。
初次點開雲端平台的「人壽保險實務」課程時,影片中講師隨手舉出的案例就讓我暈頭轉向:「要保人變更未通知受益人,解約金該如何計算?」「業務員未盡告知義務時,契約效力是否受影響?」這些充滿法律術語的情境題,光是把要保人、被保人、受益人就花了我好長一段時間。但當我咬牙整理出第一份「保險法規時效對照表」,意外發現條文背後自有邏輯:例如「兩年不可抗辯條款」原是為了防止保險公司惡意拒賠,而「告知義務」的範圍界定其實平衡了客戶與公司的權責。這種「解碼」般的學習體驗,讓我漸漸從死背轉為理解,甚至開始享受拆解題目的過程。
線上學習最殘酷也最迷人的地方,在於所有成長都會被數據赤裸裸地呈現。還記得第一次打開模擬考系統時,我自信滿滿地選了「進階題庫」,結果卻被 58% 的正確率狠狠打臉。平台生成的錯誤分析報告像張病歷單,清楚標示出我的知識病灶:「除外責任條款」混淆率 41%、「保單價值準備金計算」錯誤率 37%。有次為了搞懂「保險代位求償權」的適用情境,我甚至把講師舉的車禍案例改編成三種版本,比較不同責任歸屬下的理賠差異。兩週後,當模擬考分數首次突破 80 分,我終於能向保險公司要求去考正式的考試。
隨著考試日期逼近,我的生活逐漸被兩種畫面填滿:一是通勤時手機裡不斷回放的課程影片,二是書桌前貼滿螢光便利貼的螢幕。為最大化零碎時間的效益,我將保單條款拆解成「 5 分鐘單元」,例如等紅燈時背「除外責任七大項目」,排隊時默想「解約金計算三步驟」。連洗碗時間都不放過,聽著自己錄製的「法條重點解析」音檔,有次還差點把洗碗精當成牛奶倒進咖啡杯。這種近乎偏執的準備,在考前兩週達到高峰:我利用平台的「亂序出題」功能,將十年內的考題重新排列組合,強迫大腦適應各種突襲題型。最瘋狂的一次,我從晚上八點做到凌晨三點,連續刷完五回模擬考,直到眼皮酸澀到分不清「保險金」和「解約金」的定義。但當系統顯示正確率穩定維持在 90% 以上時,那種紮實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正式考試當天要考兩科,而來應考的人並非傳統上的學生,而是有許多像是轉職的人,讓我不禁想像自己未來真的適合從事業務員這份工作嗎,但那也只是我想東想西冒出來的念頭,當第一題跳出「客戶隱瞞家族病史投保,兩年後申請理賠」的情境時,我的手指已自動敲出答案。那些曾在深夜與戰友爭論的案例、反覆塗改的流程圖、甚至講師提醒的「陷阱題關鍵字」,此刻全化成肌肉記憶。印象最深的是某題考「保險契約撤銷權行使期限」,題幹刻意用「撤銷」而非「解除」,若非模擬考曾錯過類似文字遊戲,恐怕就會掉進陷阱。
這場考試教會我的遠超過保險專業。它證明即使是最抗拒的領域,只要善用線上工具與數據分析,就能將「不可能」拆解成「每日可執行任務」;它讓我學會把焦慮轉化成學習策略,比如用「錯誤率曲線圖」取代自我責備;更重要的是,它顛覆我對「業務員」的想像——真正的專業不在於能言善道,而在於能否將複雜條文轉譯成客戶聽得懂的風險管理方案。所以,當有人問我「線上自學真的夠嗎?」我總會笑著翻出那疊畫滿螢光筆的模擬考報告。畢竟,這張證照背後是好幾小時的課程影片、20 多回模擬考、以及一道道錯題的淬鍊。那些在螢幕前孤軍奮戰的日子,終於讓我如願考取到這張證照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