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在教會的日子裡可以看到很多人唱詩歌,很多人拿著樂器讚美他們所喜愛的神。但其實我最一開始注意到的,並不是站在台上的那些人,而是一個吉他手,她長得特別好看,也是很吸引人注意的存在,但我就是很單純地,喜歡她彈奏出來的音樂。那個人其實就是我姐姐。我還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姐姐就有去外面的吉他班上課。那時候我會覺得,為什麼我學的是鋼琴,而姐姐學的是吉他?好像有一點點不公平。但後來家裡的經濟變得越來越不好了,我們也漸漸地什麼樂器都學不了。
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覺得應該要好好讀書,不能讓家裡一直都處於經濟不太好的狀態。於是我放下了喜歡的事,開始認真念書,有一段時間,我的喜好和興趣幾乎都不是建立在我自己「想要」的東西上,而是建立在「應該要」的選擇裡。一直到我遇見了日文,我開始學一些跟以往不同的東西,那個時候才慢慢回想起來,自己的興趣是什麼。然後我又想起了姐姐房間裡的那把吉他。我剛開始要學吉他的時其實想了很久,「我要自學?去找老師?還是去參加學校的社團?」後來我的決定是先去學校的社團。
我第一天進去社團時很傻眼,因為進度超快,完全沒有顧慮到我是個初學者。他們直接進入課程,好像我已經學過一樣,當時我真的很挫敗。那個時候我對這個社團很失望,甚至一度認為我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學吉他。可是後來我就跟自己講說:不行,我一定要學會!所以我開始上網看吉他教學影片,然後也有看一些像「91 譜」這種網站。它其實在你要彈一首歌之前,會直接把那首歌的和弦指法貼給你,所以你只要照著按就可以彈出來。
不過我也覺得吉他並沒有我想像中那麼簡單。例如有一個地方我一開始完全沒想到,就是指甲不能留長。因為一旦留長,就按不了和弦。而且如果你是個很愛漂亮的人,你可能會很痛苦,因為你的手指一定會長繭、脫皮,還會有點痛。但我覺得如果這些外在的事情都能克服,那其實學吉他沒有那麼困難。真的要說最困難的,我覺得是封閉式和弦。封閉式和弦真的是一個很難掌握的技巧,因為你手如果沒什麼力氣,或是沒有抓到按的正確位置,那個聲音就會跑掉。更別說從三根手指進階到四根手指,整個手握吉他的方式都會變得不一樣。但其實追根究底是因為我一開始練的方法不太對,所以才會導致我彈的時候握法變得不一樣。如果你是學習正規的方式的話或許會比較好。
這種時候真的會讓人很挫折,也會很緊張,尤其是你會想說咦?前面幾個和弦我不是一下就學會了嗎?為什麼這個我怎麼練都練不起來?但我後來發現,學吉他真的就是土法煉鋼。你就是得一直練、一直練,沒有捷徑。只要你不持續練習,你就會忘記手感,然後手上的繭會退掉。那等你想要回去練的時候,又得從頭來過,繭又要重新長一次,那個時候真的會痛。所以我比較建議的是,如果你真的要學吉他,就每天都碰它一下,不管你今天有沒有心情,有沒有時間,哪怕是彈個五分鐘也好,讓手保持那個感覺。
當你越學越進階,你可能會開始不那麼依賴 Pick(刷和弦的工具),或者會開始接觸移調夾這種輔助工具。但我自己覺得如果沒有特別要彈到很高或很低的調,移調夾其實不是那麼必要。還有,調音的話我覺得最簡單的就是用調音器。如果你真的沒有的話,手機 APP 也可以用,但要特別注意不要在人多聲雜的地方調音,不然手機可能會抓錯頻率。
然後我想分享的是,我真的很開心,透過學吉他這件事情,我慢慢地克服了我對唱歌的緊張感。其實我是一個唱歌會很容易發抖的人,但這一次我參加了銘傳之聲的廣播電台電台周,在那裡我演出了理想混蛋的《我反芻著你留下的寂寞》。那時我真的很緊張,但因為我這次是專注在刷和弦上,所以反而比較不會那麼害怕,然後也比較能夠穩住自己。我覺得能夠站上那個表演台,其實是一個我自己也沒想過的事情,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我覺得學吉他給我的不只是音樂的快樂而已,更是一種陪伴自己前進的力量。我希望,有一天我彈出來的和弦跟旋律,可以傳遞出我當下的情緒跟故事。就算沒有人聽懂也沒關係,因為我不會討厭自娛自樂的感覺。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