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很多人一開始在學日文的時候都是從五十音開始,但我自己不一樣,我一直覺得語言的開始應該是興趣,而不是從五十音這種比較制式化的東西開始。像我那時候剛開始接觸日文的時候,老師也是說要從五十音學起,可是我自己的學習方式並不是照著這個路線走。
我那時候的想法是,既然外國人學中文的時候常常會先學一些髒話,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從這些東西下手?所以我就開始去查日文裡面最常見的髒話,比如說「笨蛋(ばか)」或者是「白痴(あほ)」這種詞。結果我發現,日本的髒話好像也沒有我們中文那麼誇張,甚至有時候翻譯一些中文比較難聽的詞到日文,出來的感覺反而變得很直接,但又沒有真的罵人的那種衝擊感,反而有點像是侮辱,而不是一種情緒性的發洩。
然後我就開始好奇,日本人到底是怎麼罵人的?結果我發現,日本人罵人的方式很特別,比如說他們可能會講「你這輩子不管怎麼努力都不會成功」,這種話超毒的,但卻不會像我們直接罵人那麼粗魯。也因為這樣,我對日本文化產生更多興趣,開始想更深入去了解他們是怎麼用語言去溝通、表達情緒。
我記得當時我在學日文的時候,因為學到了很多新的單詞,就慢慢開始看一些跟日本文化有關的東西,像是動漫、漫畫、電影等等。比如說我那時候用的教材是《大家的日本語》,它教的內容算基本且實用,但有時候也會讓我思考,像裡面常常用到「我(わたし)」這個字,可是其實在日本文化中,過度使用「我」其實會顯得太過自我,是比較不禮貌的用法。這讓我意識到,就算是教科書裡的句子,也不一定適合實際生活使用。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學貼近日本人口語的日文的話,單靠教材是不夠的。我會推薦你去看小說或是電影,因為這些語言比較自然、也更接近實際會話。相對的,如果你只看動畫,有些詞彙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其實用得很少,或者語氣太強烈。像是「うるさい」這個詞,在動畫裡可能角色常常大聲喊出來,但在日本現實生活中,這其實是一句非常有力、甚至有點過火的罵人話,表示你真的很生氣,叫對方閉嘴那種程度。
另外,我覺得學日文這種事情,真的要讓它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我自己到了中期學習的階段,除了看影片、小說以外,我還會每天寫日記,然後在日記的下面寫三個新單字。如果那天真的太累,那我就會寫三個自己常常會忘記、但又很常用到的字。這樣子慢慢累積起來,我覺得真的有幫助。
不過我也不是一直都這麼勤奮,我有一陣子真的太久沒碰日文了,結果退步超快,連一些原本會的文法都忘光光。後來是因為我參加了銘傳大學的華語義工,所以又開始重新接觸語言學習。我記得那次我遇到了一位日本的大姐姐,她中文講得超級流利,完全可以跟我用中文溝通,我從她那邊學到很多東西,包含一些日文用法或是文化上的差異。
例如有一次我跟她說「蛤?」結果她就愣住,問我是不是在生氣。原來在日文裡,「蛤」這個反應其實帶有一點情緒,用在比較不爽的時候,跟我們台灣人講話時很自然地說「蛤?」完全不同。還有我以前超愛《庫洛魔法使》,小櫻會講「ほえ〜」這個聲音,我以前也會學她,結果那個大姐姐直接被我嚇到,說這根本就不是一般日本人會用的,只有動畫角色才這樣。還有《名偵探柯南》裡面的「阿咧咧〜」其實也是很小的小孩才會說的。
這些經驗真的讓我覺得,學語言不只是學單字和文法,更重要的是你要了解這個語言背後的文化脈絡。有些詞你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使用的場合可能不適合,或者可能會讓人誤會你的語氣。
所以我想說的是學語言真的不是只有一套標準答案。對我來說,如果你沒有語感、也不是特別聰明或有天份的話,那最實在的方法就是「土法煉鋼」,靠每天一點一滴地去累積。你必須讓這個語言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不然很快就會忘記。就像你要每天刷牙一樣,讓語言學習變成你生活中的一個習慣,它才會真的留在你腦海裡。
總結一下,我的學習日文方法其實蠻雜的,從最初的興趣出發,不管是髒話、動漫、還是看小說、寫日記,這些方式對我來說都很有幫助。而在這過程中,我也慢慢了解日本的文化、習慣、甚至是講話的方式。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才是最有效也是最有趣的,因為它不是為了考試或成績,而是為了真的「理解」這門語言,以及這門語言所代表的一個民族。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