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曾經是我最討厭的科目。諷刺的是,我的母親就是一位英文老師。從小,最常聽到別人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媽媽是英文老師,你英文應該很好吧?」這句話表面上看似關心,其實對我而言卻是壓力的源頭。我從小就對這種「應該」感到反感與抗拒,也因此,我不但對英文興趣缺缺,甚至對媽媽也產生一種莫名的排斥與距離感。
我不否認,母親從小就很重視我的英文學習,她總是語重心長地說:「英文非常重要,是全世界的共通語言;不會英文,以後出國就什麼都做不了。」但那時候的我,年紀還小,總覺得這些話離我很遠,也不覺得會講英文有什麼了不起。當別人都在補習英文、背單字的時候,我總是抱持著敷衍了事的態度,覺得靠一點直覺、運氣,也能應付考試。結果就是成績起伏不定,常常只考十幾分,讓我對英文更加沒有信心。
直到今年年初,一趟與母親同行的歐洲之旅,成為我英文學習歷程的轉捩點。那次我們去了匈牙利,我原本以為在國外英文應該能夠暢通無阻,結果才發現,那裡其實很多人並不會講英文,就算會,也常常因為口音太重而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我們在超市買東西、問路、搭交通工具時,溝通屢屢出現困難,只能靠著比手畫腳來表達。更讓我尷尬的是,在機場轉機時,面對空服員或海關人員的提問,我幾乎無法做出完整回應,只能簡單地說「Yes」或「No」。那一刻,我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無力與羞愧。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卻還要依賴母親代為應對,讓我第一次真切地認識到:語言能力的重要,不只是應付考試,而是真實世界中與人溝通、獨立生活的基本工具。
這次的旅程雖然短暫,但卻給了我極大的衝擊與反思。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英文,不是為了成績,也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為了未來的自己,為了能夠自在地走向世界,能夠自信地面對陌生環境,甚至是為了不讓未來的自己,在重要時刻感到後悔與無助。
回國後,我馬上報名了學校的多益衝刺班,開始正視並系統性地補強自己的英文能力。老師的教學方式非常有效率,採用快速拆題法,讓我們在短時間內熟悉題型,掌握關鍵字與答題邏輯。我一開始有點不適應,但後來發現這種方式真的很適合我這種底子不夠扎實、但又想快速進步的學生。老師還會搭配一些獨門的小技巧,例如如何判斷出題陷阱、如何從選項中排除錯誤答案等等,讓我不再像以前那樣「憑感覺亂猜」,而是有策略地應對每一題。
不過,單字還是我最大的弱點。對此,我選擇最笨、但我認為最踏實的方法:寫字卡。我將不熟悉的單字寫在小卡片上,平時塞在口袋裡,只要有空就拿出來背一背。無論是在搭車、排隊,還是睡前躺在床上,我都試著利用這些零碎時間來記憶單字。我發現,這種隨時隨地學習的習慣,讓我在做題目的時候更容易聯想到曾背過的字,也加深了印象。
除了課堂學習,我也開始嘗試用生活方式來強化語感。例如看美劇、聽英文歌、追蹤英文 YouTube 頻道。利用科技的便利,讓英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再只是考試用的工具,而是成為一種樂趣。我慢慢體會到,當你願意主動去學習時,英文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反而還挺有趣的。
當然,進步的路並不輕鬆。畢竟從小的基礎差,要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還是有難度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家人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媽媽從一開始強迫我學英文,到後來看到我主動學習時,她給予了我很多鼓勵與實質上的協助,像是幫我找教材、一起討論題目等等。我能感受到,她是真的替我感到開心,也很珍惜這種「母子共同學習」的時光。
雖然我第一次考多益的成績還不算理想,但我並不氣餒,反而更有動力繼續努力。因為我知道,這是我自己選擇的道路,不是被逼迫的。也因為這份「出於自發的學習動力」,讓我能夠持之以恆、心甘情願地投入。現在的我,已經不再是那個一看到英文就想逃避的孩子,而是願意正面面對挑戰、努力突破自己的學生。
我寫這篇心得,不是要跟大家分享什麼「學渣變學霸」的夢幻故事,也不是想說只要努力就能立刻成功。我的目的是想讓學弟妹們明白一件事:真正的改變,不是來自別人的強迫,而是來自你自己想要變得更好的那顆心。當你真的下定決心時,整個世界都會開始為你鋪路。過去的我總想走捷徑,現在的我則學會了耐心。因為我明白成熟的果實從來不是一夕之間長成的,它需要時間、澆水、日照與耐心。即使這次結果不如預期,但只要願意堅持下去,下次就一定會更好。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