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應用統計與資料科學學系的大三學生,我的日常幾乎都圍繞在資料分析、程式撰寫與模型建構之間。雖然這些技能對未來就業很重要,但在瀏覽職缺、參加講座後,我發現很多公司其實也非常重視「跨領域」能力,尤其是「資料+行銷」的組合。為了拓展自己的視野,也為履歷加分,我決定挑戰一張叫做「網路行銷」的證照。
一、為什麼選擇考網路行銷證照?
「網路行銷」雖然聽起來跟統計無關,但其實背後有很多地方需要資料支撐。例如廣告成效分析、客戶行為追蹤、網站流量變化等等,這些都離不開資料素養。而這張證照剛好涵蓋了 SEO、社群經營、數位廣告與數據分析等主題,對我來說是一種知識延伸,也能讓我更理解資料分析的實際應用場景。
二、準備方式:三週自學計畫
因為這張證照的內容不算太難,而且很多資源都可以線上取得,我決定用三週時間完成準備,方式如下:
第 1 週:建立基礎認知:我從網路行銷的基本概念開始看起,包括 SEO(搜尋引擎最佳化)、內容行銷、社群平台操作邏輯等。參考了 Google 數位學院與幾個 YouTube 免費行銷教學頻道,先把大架構搞懂。
第 2 週:整理筆記+題庫練習:接著,我開始瘋狂的刷模擬題庫與考古題,針對不熟的地方補強,像是廣告費用計算(CPC、CPA)、行銷漏斗的階段等概念。我也畫了幾張流程圖幫助記憶。
第 3 週:模擬考+重點複習:最後一週,我做了兩次模擬測驗,並整理出容易錯的地方反覆複習。這週時間主要拿來熟悉考題邏輯,而不是硬背內容。
三、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一開始最大的困難是專有名詞很多,而且跟我們平常接觸的統計術語不太一樣。像是「SEO」、「自然流量」、「轉換率」、「再行銷」等,剛看到會有點混亂。但我後來把這些詞彙整理成一張「行銷詞彙小辭典」,搭配案例來記憶,學起來就清楚很多。
另外一個挑戰是,行銷重邏輯但也重感覺。有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根據目標、情境與平台特性去做判斷,這跟我們統資系習慣的數理邏輯很不一樣。不過也因此讓我學會了更有彈性的思考方式,這對未來是很有幫助的。
四、考完之後的收穫
通過「網路行銷」證照考試後,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成長不是記住了幾個名詞,而是改變了看事情的角度。以前我看資料只會關心變異數、模型準確率,現在我會去想:「這份數據能幫助誰做出什麼決策?」、「廣告點擊低代表內容出問題還是受眾選錯了?」這樣的思考方式,讓我在寫報告或參與專題時,更能跟行銷面或決策面接軌。
五、如果可以重來一次
如果能再重來一次,我會更早開始接觸行銷類的內容。事實上,大一大二時我其實對商業行銷沒什麼興趣,也從沒想過會碰這類證照。但現在回頭看,早一點打開視野、跨出原本的統計舒適圈,會讓我少走一些彎路,也更早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方向。未來我也想再挑戰更進階的證照,像是 GA4、Facebook 藍圖認證或是 HubSpot 認證,繼續累積自己的數位實力。
六、給學弟妹的建議
行銷證照不只限行銷系學生報考,統資系學生也很適合,因為我們的資料力本來就是行銷的加分工具。
不用擔心沒基礎,從線上資源學起非常友善,Google、Hahow、YouTube 都有免費內容。
證照只是起點,真正的重點是觀念轉變與跨領域連結,這才是未來職場最需要的能力。
七、結語
這次準備「網路行銷」證照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它不只是增加履歷的一行字,更是讓我開始學會用不同視角看待資料、理解行銷的邏輯與溝通方式。我相信,這種跨領域的學習,會讓我在未來不論是找工作、做專題,甚至創業,都能更有競爭力與靈活性。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