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上大學三年級的我,回頭看這段應用統計與資料科學的學習旅程,其實並不是一條一帆風順的路。剛進入大學時,對「統計」這門學科的認識很模糊,總覺得它就是一門跟數學有關、好像不太容易的學問。真正開始接觸後,才發現統計其實是一門很有溫度的科學,它與現實生活的各種決策息息相關,從醫療、商業、行銷到社會政策,都能看到統計背後的身影。而我自己在這段時間的學習,也從原本的摸索與迷惘,漸漸走向主動學習與自我挑戰的過程。
一、從課業壓力到掌握學習節奏:調整自己的讀書策略
大一的課程大多偏向理論性,例如微積分、線性代數與基礎統計學。起初我對這些科目常感到吃力,尤其是面對抽象的公式與證明,經常會覺得難以消化。那時我只是被動地上課、寫作業,考前才臨時抱佛腳,結果成效有限。有一陣子甚至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
直到大二開始接觸到「機率論」、「統計推論」以及「資料分析」等比較接近應用的課程,我才意識到:如果只是死記公式,而不理解它的背景與應用,統計會變得很枯燥、也很難真正掌握。於是,我開始改變學習策略,除了課堂學習外,我會主動去找相關的實務案例,讓自己知道這些理論可以怎麼應用在真實世界中。例如,在學習假設檢定時,我會去找醫療研究或市場調查的案例,嘗試自己寫出分析流程與結論。這樣不但讓我更快理解統計方法的邏輯,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學習動機。
二、實務能力的養成:從課堂走向專案與競賽
進入大三後,課程開始聚焦在資料分析與實作能力的培養,像是資料前處理、R/Python 程式語言、回歸分析、機器學習等。我開始發現,統計已不只是紙上談兵,更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這階段我嘗試參加校內的資料競賽與專題討論,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將所學應用到實際資料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與「統資學生手機品牌調查」的專案,我們小組利用問卷蒐集統資系手機品牌習慣與偏好,再結合資訊做分析。這個過程讓我第一次完整經歷資料清洗、變數選取、分析建模與報告撰寫的流程,也更加理解了團隊合作、時間管理與溝通的重要性。在過程中,大家各自發揮專長,有人負責資料視覺化,有人撰寫報告,我則負責建模與推論部分。最後我們的專題還獲得了系上老師的肯定,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三、學習中的迷惘與反思:找到自己在統資領域的位置
雖然大三的課程讓我對統計的應用越來越有興趣,但中間也曾有過幾次低潮。尤其是學期中壓力大、報告與考試重疊時,我常會懷疑:我真的適合這個領域嗎?我有沒有比別人更擅長資料分析?這些問題曾讓我一度想轉換跑道。
後來我透過和學長姐交流、參加職涯講座,慢慢理解到每個人在統計這條路上的步調都不同,不需要一直拿自己和他人比較。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例如我後來發現自己特別喜歡資料可視化與解釋模型結果這部分,而不是純演算法。我便開始加強這方面的能力,也嘗試在報告中多加圖表呈現與實例說明,漸漸找回學習的成就感。
四、如果可以重來:更早進入實作、更早找到方向
回頭看,如果能重來,我會更早開始接觸實作專案,而不是等到大三才全力投入。大一大二雖然理論很重要,但若能搭配簡單的實務應用,例如做一些小型資料分析報告或參加初階競賽,會讓學習更有動力,也能幫助更早找到興趣所在。另外,我也會更重視時間規劃與學習紀錄,例如將每週學到的概念整理成摘要筆記或學習地圖,這樣能在複習時更有效率,避免臨時趕進度造成壓力。
五、結語:學會成長,也學會接納自己的節奏
大三對我來說,是學習歷程中很關鍵的一年,從理論到實作、從迷惘到明確,雖然過程不容易,但每一階段的轉變都讓我更了解自己。統資系的訓練不只是分析數據,更是一種訓練邏輯、觀察、判斷與溝通的能力。我相信未來無論是繼續升學、進入業界,這些在學習中累積的能力與經驗都會成為我重要的養分。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