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想學第二語言時我很猶豫到底要學日語還是韓語。因為從小就超愛看日本動畫,像是名偵探柯南或是之前很紅的你的名字,一邊追動畫時會一邊覺得如果我會日文就好了,直接聽懂一定超帥的,而且日語裡有很多漢字,看起來好像學起來會比較親切、比較簡單。但是後來真正開始學韓語之後,我才發現,韓文的系統性跟日語完全不一樣。韓文字母 한글 是一套很有邏輯的字母系統,只要學會基本的子音和母音組合,就能拼出任何單字,就像在拼音一樣。反而日語除了有平假名、片假名,還要背超多漢字,有時候同一個發音又可以對應很多不同的漢字,看久了會有點頭暈。所以我覺得如果你喜歡「一步一步堆起來,越學越有成就感」的感覺,韓語真的超適合。加上我本來就因為防彈少年團這些偶像,很想聽懂他們講的每一句話,所以最後還是跟著自己的心,選擇了韓語。
我自己的個性屬於溫和慢熟型,但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會非常投入。從高中起就對韓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上了大學後,我希望自己能多掌握一門外語,也想為未來的遊學或工作鋪路,因此決定踏上學習韓語的旅程。
我將學習韓語分成短期中期與長期,第一步就是掌握韓文字母 한글。為了快速熟悉字母,我選擇了手機 APP “Write It! Korean”。這個 APP 會逐筆帶著你練習正確筆劃順序,並且搭配發音,讓整體操作非常簡單。我每天只要想到就練一下,一邊手寫一邊跟讀,短短三週就能自然拼讀簡單單字了。這種「手寫+發音」並行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記憶效果。在這之中,我發現韓語中的濁音和送氣音難以分辨,之後透過觀看 YouTube 頻道 아기발음연습(小孩發音練習),每天花 10 分鐘跟著練習才逐漸改善。這個頻道教得很慢,適合初學者模仿。後來,我還錄下自己念的發音,比對原音,從害怕開口,到慢慢敢在同學面前說韓文,這個頻道很成功的幫助我建立自信。同時間為了讓耳朵熟悉韓語,我從學習初期就開始聽 Talk To Me In Korean 的 Podcast,他有初級到高級的韓語教材,我是先選擇初級慢速對話,每天睡前聽個幾分鐘。即使一開始只能聽懂零碎單字,但漸漸地,我開始能抓到句子的節奏與基本意思,聽力能力也有些許的進步。剛開始會想一口氣背很多單字很正常,但要避免就因為記憶混亂而放棄。後來我改用 Quizlet 製作自己的單字卡片。他是一個免費平台,可以自己製作單字清單,還有自動測驗的功能。我會固定新增幾個單字,並且搭配一些文法,做詞語造句等,比如今天學-고 싶어요(想要)時,順便造句:한국에 가고 싶어요(我想去韓國),透過多樣性的訓練與幫助記憶的作法,讓自己能夠更能理解自己背了什麼,而非只是死背。
隨著學習內容變多,我意識到需要有系統地整理文法。我用一本空白筆記本,把每個常用語尾、接續詞像是-지만、-고整理成表格,並且自己造三個例句練習。這種自己整理與自己造句的方法,不僅加深記憶,也讓我在使用時可以更靈活。我還有根據網路推薦,制定了一套計畫:週一聽力練習(KBS News 簡版),週二寫作練習,週三口語練習跟線上語音 AI 練習,週四閱讀韓國新聞 paper。有系統地訓練四大技能,不只提升速度,也讓我真正感受到韓語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為了練習口語,我額外下載了語言交換 APP HelloTalk,他可以設定母語和目標語言,配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我每天會嘗試跟配對到的韓國人用簡單的韓文聊日常生活,例如今天吃了什麼、最近天氣如何。用韓語聊天讓我從被動吸收,變成主動使用,進步非常明顯,直到發現自己遇到了成長停滯期,自己介於精通與不懂之間,所以我開始逐步加強原本聽與讀的強度,選擇聽 KBS News 等正式新聞短片,並搭配 YouTube 字幕功能,同時練聽力和閱讀。每次聽完後,我會自己一個一個重新查意思直到弄懂為止。剛開始非常吃力,但三個月後,聽懂的比例從 50% 提升到 70%,讓我重拾信心。
期間為了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果,我為未來的自己設定了考取 TOPIK I 的目標。我在官方網站下載模擬考卷練習,並訂定目標,每週至少做一次測驗,並上網瀏覽相關考試的教學,整理考試重點。
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從以前懵懵懂懂的硬背到現在小有所成的自己,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每天穩定前進,而不是一開始就應該要很厲害。有時候,即使一天只能學會三個新單字、寫一句短句,念一句話,只要持續累積,就會在半年、一年後看到驚人的變化。學韓語就像慢跑,重要的不是衝刺,而是堅持不懈的走下去。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