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商業設計系的碩士一年級學生,剛升上研究所的那一陣子,常常聽到一句話:「你未來想做什麼?」一開始我也以為答案會非常明確,畢竟設計是我從大學就投入的專業,但越讀下去、越接觸外面的世界,我反而發現光靠校內的課程本身好像不太夠,這才開始慢慢探索更多領域。
我一直很喜歡設計,尤其是能用視覺的方式說故事、解決問題,這讓我很有成就感。但研究所的學習方式跟大學很不一樣,他不再只是「學會一套技能」而已,而是要開始思考:設計在這個世界裡,能發揮什麼樣的影響力?
我開始覺得,不能只待在「設計人」的視角裡思考,應該多接觸不同的領域,才會知道設計可以用在哪裡。所以這一年我開始學習一些跟設計沒那麼直接相關的東西。以前的我會擔心「這些會不會太偏、學了也沒有用?」但現在我發現,正是這些「看起來跟設計無關」的知識,幫助我在做提案、做研究、甚至跟別人合作時,變得更有方向、更能溝通。
除了學校的課程,我也買了線上課程自學。其實一開始也有點猶豫,畢竟有些課程價格不便宜,但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投資真的很值得。例如 Notion 的專案管理方式、AI 圖像生成工具(如 Midjourney、Dall·E),還有學怎麼寫 prompt,這些東西在課堂上可能不一定會教,但卻是現在設計師在業界真的會用到的工具。當我開始把這些技能用在自己的專題、報告、企劃時,我發現自己不只是「設計做得不錯」,而是「能整合設計與策略,解決問題的人」。
這兩年 AI 工具的出現非常迅速,剛開始我也有點焦慮,會不會以後什麼都 AI 做就好了?設計師是不是快被取代?但後來我學著把 AI 當作工具來使用,反而覺得他是我學習與創作的好幫手。前一陣子聽了一場演講是有關於 AI 工具現在的發展趨勢,演講者也告訴我們不要因為「被 AI 取代」這幾個字而焦慮,因為他們不可能完全取代設計師的創意和判斷,但卻能大大地加速設計過程,讓我們更有效率。最近我發現,重要的不是「你會不會用 AI」,而是「你懂不懂的怎麼讓 AI 幫你」。如果只是照單全收,產出反而非常空洞。但如果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引導 AI,它反而是個強大的工具。
以前我總覺得,只要作品夠好、視覺夠強,應該就能在業界立足。但現在我開始明白,業界要的設計師不只是會美工的人,而是懂得溝通、能解釋自己設計邏輯、也願意跨部門合作的夥伴。
所以我開始刻意加強一些「非設計能力」,像簡報力、表達力,時間管理、甚至理財方式,因為未來做品牌、做提案、做專案管理時一定都會用得到。同時也會特別注意業界趨勢常看一些設計與科技行銷結合的案例讓自己不會太脫節。
我覺得探索的意義是先認識自己才能選擇未來。在這一路探索的過程中,我其實也常常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希望未來過什麼樣的生活?」這些問題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卻是我選擇學了什麼、花時間在哪裡的依據。
有時候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學太雜,但慢慢發現,當你學了很多之後,反而更清楚哪些東西是你真正想投入的。設計是我的主軸,但我希望自己未來不只是「會做設計」,而是能「用設計連接更多領域、更多人」的創作者。
我認為設計是起點,不是邊界,這一年下來我越來越相信:「設計不應該是限制自己的一個框架而是打開世界的一把鑰匙」透過探索不同領域,我看到了更多設計的可能,也發現自己更多的潛力。我也學會不再害怕跨出舒適圈,因為正是那些陌生的領域,讓我成長許多。未來我希望自己能持續保持這種探索的精神不被單一技能限制而是成為一個能靈活應變、持續學習的人。
畢竟這個世界變得太快,唯有不斷學習、不怕嘗試,才能在變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