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都說「長大後你就會懂」,但他們沒說的是,懂了以後還挺辛苦的。所謂的「自理」,從來都不只是煮飯洗衣、收拾房間這些表面技能,它其實更像是一種「活下去還能活得好」的本領。這本領裡面,包含的是金錢管理、情緒調節、時間安排、責任意識,還有一點點人生哲學。
以前我總以為,能夠自己賺錢、自己做決定,應該是件帥氣又自由的事,直到有一天,第一次自己繳電話費,突然醒悟,原來生活裡的理所當然,每一樣都要錢。那一瞬間,原本以為的自由,變成了壓力山大的現實。不過說真的,能在支付完生活開銷後,還有能力留下一點餘裕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那種感覺,比小時候幻想的自由還要酷。
說到自理,其實我們身體本身就給了我們一個最好也是最直接的訊號板——健康。可能有人會覺得「多喝水」沒什麼大不了,但生活在手搖帝國,飲料琳瑯滿目,生活節奏快到不行,喝水這件事反而成了一種難得的自律。短期看可能只是皮膚變乾、精神差;但長期來說,真的會讓你的身體悄悄抗議。把身體照顧好,才有力氣面對生活的挑戰。
我算是從小就開始「練等」的那種人。國中時爸媽就把家務分配給我們做,從洗衣服到煮飯樣樣都來,當時覺得煩,但現在回頭看,那些日常瑣事,其實教會了我不少解決問題的方法、時間管理的邏輯,還有一種「家是大家一起守的」責任感。
其實回過頭來看現在很多年輕人,獨立的過程變得更晚、更突然。他們往往到了大學或出社會才第一次面對租屋、水電、交通、報稅等大大小小的事務,就像動物園的動物被扔到野外去,沒有生存技能。不是他們不夠努力,而是他們少了一些提前練習的機會。自理應該是分階段養成的,而不是突然間全盤接手。
我認為自理能力的養成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看:生理、物質、心理。生理是最基本的——吃得飽、睡得好、有體力活著;物質是生活上的資源安排,像是理財、空間管理、時間分配;心理則是對情緒的認識與調整,這一塊我花了最多時間學,也還在持續練功中。
我是一個很喜歡講話的人,講話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抒發。不過,後來才慢慢發現,有些話在情緒高昂的狀態下說出來,不一定能被理解,甚至可能造成誤解或讓對方感到壓力。這招我現在才學會的,就是「預告」情緒,比如:「我現在有點激動,可能語氣比較重,但我只是需要你聽聽我說。」這樣對方就能有心理準備,不會被我突如其來的情緒嚇到。
至於那些比較難處理的情緒,例如難過、生氣、委屈,對我來說還是一種修行。有時候情緒來得突然,心裡悶悶的但又說不出來是為什麼。常常要自己靜下來、慢慢梳理,才意識到是因為哪一件小事、哪一句話被戳到。那種感覺很像水面突然被丟進一顆石頭,濺起水花但又很快恢復平靜,只是底下還在悶悶地打轉。
人際關係裡,我也學到一個重要的事,不能把自己的問題全交給對方來解。尤其是親密關係裡,如果我們期待對方能填補我們內在的缺口,往往會變成一種壓力。久了不但對方會疲累,自己也會更失落。我慢慢學會,真正成熟的關係應該是「我們都各自努力,然後一起變好」。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樣樣都要自己扛。有時候事情的複雜度超出自己的處理能力,或者你已經發現自己快撐不下去了,那就是該尋求協助的時候。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極限點」,是自理能力裡很關鍵的一環。
講到底,自理不只是為了讓自己過得順利,而是為了「舒服、健康地與人們生活」。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其實涵蓋了身心狀態、生活技能、社交能力等所有你能想到的面向。當我們可以好好照顧自己,自然也能更有餘裕與他人互動、合作、共處。
所以不論你現在是學生、剛開始工作,還是已經步入穩定生活,都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現在可以為自己做什麼準備?我在哪些地方還能做得更好?如果你開始這樣思考了,並且願意去做出一點改變,那我相信,你已經踏上「自理練功」的正軌了。
因為,自理這件事,從來都不是一時的挑戰,而是一輩子的功課。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