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觸金庸小說,是在小學五年級,那時候成績還不錯,每天就是打籃球、寫作業、看看書,當時智慧型手機還沒普及,電視節目又很普通,而我玩電腦遊戲容易頭暈,所以也沒興趣,結果有一次,我沒事做跑去學校圖書館晃晃,想說借一些漫畫來看,但借著借著看到後來就真的沒東西看了,圖書館老師就推薦我試試金庸的小說,我本來是抱著「就試試看吧!」的心態,沒想到一看就完全入坑。
我看的第一本是《連城訣》,他雖然不是金庸最有名的作品,但他壓抑卻真實的人性描寫讓我印象深刻,一下子就看完了,當時其實不知道金庸小說是有順序的,後來看一看才知道,原來故事之間有時間線,像是《天龍八部》接著《射鵰英雄傳》,再來是《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後面還有《笑傲江湖》、《碧血劍》、《鹿鼎記》、《書劍恩仇錄》等,我把十四部全部都看完,然後又全部重看了一次,這次不只是看劇情更是品味每一段伏筆與角色成長,彷彿打開了一個更深層的江湖世界。
我還記得金庸小說有個很有名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本小說的首字剛好拼成這副對聯。有趣的是從國小國中到高中,每次被老師看到我在看金庸,他們都會笑著說:「金庸的書很好,多看一點沒錯」。
原本只是為了打發時間,但是到後來金庸小說裡的那些故事、角色、智慧,真的在我大學生活裡,給了我很多幫助,甚至影響我怎麼看事情、怎麼做人、怎麼面對挑戰。
批判性思考:從小說裡學歷史、學分析
金庸的故事背景很多都是根據中國歷史改編的,像《射鵰英雄傳》是在南宋抗金的時代,《天龍八部》裡還有大理國、吐蕃、契丹,讀這些小說不只是看故事,我還會去查查背景、想想歷史怎麼影響角色的命運。久了我也養成習慣,看到一件事就不會只從一個角度去看,在大學上課時,無論是報告、寫作、討論,我都會想多一層、多一面,我的分析能力就是從金庸小說中慢慢練出來的。
人際關係:在合作與競爭之間學平衡
金庸小說裡的人際關係真的超複雜,有些人明明是朋友,轉眼就反目;有些一開始是敵人,後來卻變成互相信任的夥伴,像《笑傲江湖》裡的令狐冲,雖然是華山派的,但跟各門各派的人都打交道,甚至變成好朋友。這些情節讓我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尤其是大學跟同學合作寫報告的時候,並不是每個人都跟你想法一樣,要懂得換位思考、懂得適時妥協,有時候反而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成長與反省:從主角身上學會堅強
金庸小說裡的主角常常都是從挫折中一路成長,像段譽、張無忌,他們一開始也都很迷惘,甚至有點傻,但後來都成為有擔當的人,我自己在大學裡也遇過不少挫折,不管是課業壓力、考試失利還是生活的不順心,這時我常常會想到那些角色,想著他們怎麼一關一關過,我也就比較有力量去撐過那些時刻,有時候回過頭去想那些低潮,反而讓我變得更加成熟。
理想與現實的拉扯:小說裡也有答案
很多金庸角色都要在理想與現實中做選擇,像令狐冲堅持自由自在的信念,但他也不是完全不妥協,這讓我在思考未來、規劃人生的時候,不會只追求夢想,也會去思考怎麼在現實中找到折衷。
不放棄的精神:金庸筆下的人物教我撐下去
讀過金庸小說的人應該都會記得楊過那種孤獨的堅持、黃蓉那樣既聰明又勇敢,他們都不是一帆風順,但靠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撐過來。我在念書壓力大或是生活中卡關的時候,常常會想起他們,有時候只是想到楊過在絕情谷苦練劍法那一段,就會告訴自己:「好啦,我這樣也沒那麼慘,撐一下吧!」
從小學五年級那天在圖書館拿起第一本金庸開始,這些小說就一路陪著我長大,沒想到的是,從當初只是為了找點書看,到後來卻變成影響我學習、生活甚至價值觀的關鍵,金庸的小說不只是江湖打鬥,更是智慧與人生的縮影,那些角色彷彿陪我走過了求學的每個階段,也讓我有勇氣繼續走下去。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