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上學期我過得比想像中還要硬還要辛苦,因為我一次修了二十九學分,而且還是邊修輔系、邊跑教程的狀態,聽起來超級瘋,連我自己回頭看都覺得有點問號。但會這樣排課不是我突然想挑戰自我,而是為了後面畢業進度、輔系認證、還有教程的時間安排,如果這學期不拼一點,後面可能直接延畢,所以我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選課那段時間,我開了無數次課程地圖、系統畫面還有筆記本,我把主修、輔系、還有教程的課一個一個都整理出來,像在排魔術方塊一樣對時間、對衝堂、對學分上限等等,腦袋幾乎轉不過來。後來才發現有些課其實可以彈性處理、或者有不同老師開,就會趕快調整排法,整個過程就像在玩一個高難度的解謎遊戲,只不過關卡數量是二十九哈哈哈哈哈哈。
這學期我的課表幾乎沒有空隙,有幾天甚至是從早八一路連到晚上。以前的我大概一看就會崩潰,但那時候我心態是有所轉變的,開始會覺得「這是我自己決定的,累也要撐完」。為了讓自己不那麼崩潰,我從開學前就開始排讀書行程,把所有課的期中期末、報告死線、上台教學的時間先標在 Google 行事曆上,然後依照那些時間往前倒推,安排我什麼時候要先動工、什麼時候可以喘口氣等等,雖然一開始弄得很複雜,但後來真的幫了我很多,至少我不會在截止前一天才開始熬夜寫報告。
我每天大概都會先列一下「今天要完成的三件事」,有時候是讀某篇文章、寫某段作業、或準備哪門課要上台講的內容,列三件是因為我知道太貪心會直接爆掉,只要能完成三件,我就覺得今天過得有意義了。然後我蠻常用番茄鐘這個方法,讀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幫助自己進入狀況,也避免一邊唸書一邊滑手機滑到忘我那種情況,如果不注意我真的會沒辦法好好讀書。
過程中我覺得最難的是,這種密集行程讓我很容易精神疲乏,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想:「我到底在幹嘛?」尤其是遇到好幾門課的報告卡在一起,壓力真的大到我想直接躺平不幹。但我後來學會一件事,與其硬撐,不如暫停一下,我會讓自己停下來十分鐘,關掉所有東西,喝口水、看個窗外,然後再重新開始,有時候真的只是需要一點緩衝,喘口氣就好很多。
另外,我發現時間管理不是要你什麼都做到最好,而是要知道什麼事情「現在該做」、什麼事情「先放著也沒關係」。像是有些閱讀心得,只要交得出來就好,就不會要求自己寫得太華麗,但遇到期中報告或要上台的課,我就會多花點時間準備。我也學會了不要什麼都自己扛,有時候會跟教程的朋友們互相提醒、討論,或者一起去圖書館讀書,有人陪就比較不會覺得孤單。還有個很現實的狀況就是,時間真的不夠用,所以我會利用一些碎片時間補進度。例如上下課移動、等人、吃飯前的幾分鐘,我都會拿來看一下要報告的資料,或先列個大綱,雖然感覺一點點沒什麼,但加起來真的會省下不少整段讀書的時間。
其實我也不會要求自己一直維持「超高效率」,有時週末我真的累爆了,我就會放自己一個下午耍廢,去散步、看劇、睡覺。只要我提前把進度補好,偶爾偷懶其實不會有罪惡感,反而這樣讓我下週能更有力氣重新開始。整個學期下來,我沒讓自己爆掉,課也都順利過了,甚至有幾門課表現還比以前輕鬆修的時候更好,我不是自律超人,但我覺得自己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平衡方式,努力歸努力,但也給自己喘息空間,不讓自己在壓力裡被困住,找不到出口。
這二十九學分真的不是一條簡單的路,但它讓我更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極限在哪裡,也發現只要方法對,其實可以比想像中撐得更久。我覺得最大的收穫不是修完多少學分,而是我學會怎麼面對壓力、怎麼管理時間、怎麼調整心態。這些東西應該會比分數本身更有價值。當然,可以順利修完這些課程,得到最直接有利益的,就是學分啦!真的不希望被當掉還需要重修,這樣會很崩潰,所以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得到全部的學分。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