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大學生,每天的生活說忙也忙、說不忙也可以很閒,關鍵就在於怎麼安排時間。尤其是當課業壓力、打工需求、還有準備證照考試這些事情一起來的時候,真的會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才越來越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老實說,這不是什麼高深的技巧,而是得慢慢摸索出來的生活方式與自我調整。
一、釐清目標與抓準優先順序
我發現,要有效率地過一天,第一步就是要先搞清楚自己「現在最重要的事是什麼」。我會習慣把事情區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像是短期內,我的目標可能是交出本週的報告、或者複習證照考試某幾個章節。而比較長遠的,就是例如維持一定的成績、累積實習經驗、或是畢業前一定要考過某張專業證照這類型。
有人教我一個叫「艾森豪矩陣」的分類方式,我覺得還蠻實用的。簡單來說,就是把手邊的事情分成「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以及「不重要也不緊急」這四類。這樣可以幫我避免把時間浪費在滑手機這種沒意義的娛樂上,反而能更專注在真正值得花力氣的事情上。
二、有計畫地安排每一天
我不是超自律的人,但我知道如果什麼都不規劃,那每天都會覺得「時間怎麼一下就過了」。所以我開始嘗試用「時間區塊法」,把一天切成幾個時段,每個時段安排一件事來做。像是早上固定讀書,下午去打工,晚上則用來複習或預習課業。假日則比較彈性,有時會拿來整理筆記或寫模擬題。
此外,數位工具真的幫了我不少忙。我用 Google 日曆來安排每天的活動,也會用 Notion 整理讀書筆記和打工排班。有時候我也會開 Forest 這個專注 App,讓自己在那段時間內不能用手機,強迫自己專心。雖然一開始有點痛苦,但久了之後會發現,專注力其實是可以練出來的。
三、提升學習效率的方法
我以前超不擅長讀書,尤其是那種光聽老師講就想睡著的課。我後來發現,如果只是被動聽課,根本記不住什麼,還不如自己主動去整理內容來得有效。所以我會在上課前先大概看過教材,標出看不懂的地方,這樣上課就知道要特別留意哪些內容。下課後如果還是有不懂,我會找同學一起討論,或者自己上網查資料。
另外,準備證照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選擇哪張證照,我會根據自己未來的職涯方向來決定,不會只是聽朋友說哪張簡單就去考。我會把考試內容拆成一個個小單元,安排每週進度,這樣比較不會臨時抱佛腳。像我有時候在通勤時會聽跟證照有關的 Podcast,有空就刷幾題,零碎時間其實也可以用得很有效。
四、打工與學業要怎麼平衡
打工對我來說不只是賺錢,更是提早接觸社會的一種方式。我會盡量找跟自己科系有關的工作,像是行政助理、家教,或者是校內工讀生。這樣除了賺點生活費,也可以練習人際溝通、時間掌控等能力。
當然,有時候打工真的會排得太滿,累到沒力氣讀書。我學到的教訓是,要懂得設定每週工時的上限,例如不超過 15 小時;而且如果遇到考試週,就提早和雇主溝通,調整班表。畢竟學業還是最根本的,不能因小失大。
五、不能忽略的身心健康
以前我常常為了趕報告或考試熬夜,結果白天精神差、上課打瞌睡,反而事倍功半。現在我學會了:再怎麼忙,睡眠也不能少於六小時。如果時間真的不夠,就縮短滑手機的時間,或提早一點開始準備。
此外,我每週會安排幾次運動,有時是跑步,有時跟朋友去健身房,流汗之後壓力真的會釋放不少。偶爾我也會用冥想 App 做深呼吸練習,讓腦袋清空一下,對舒壓真的有幫助。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有「陪你一起撐過去」的人。無論是組讀書會,還是偶爾和朋友出去散步、聊天,這些都能幫助我從焦慮中抽離一下。尤其當自己覺得撐不下去的時候,有人可以聽你說話,真的會差很多。
六、那些突發狀況該怎麼處理?
計畫再完美,也不可能沒有變數。我常會在行程中留一點彈性,像是每天預留一小時處理突發狀況,例如臨時改課、或同學找你幫忙之類的。學會「彈性應對」也很重要,還有一點是要敢說「不」。不是每個請求都非得答應,適當地拒絕,才能守住自己的時間。
至於如果證照準備時間不夠,我會檢查自己是不是太晚開始,或者有沒有花太多時間在不重要的章節上。有時候我也會請學長姐給建議,了解哪些是考試常出的題目,然後集中火力攻克這些部分。
時間管理不是一個固定的公式,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每個人適合的方法都不一樣,但只要願意開始嘗試,慢慢調整、找到自己的節奏,就一定能從「忙不過來」變成「忙得有意義」。畢竟,真正的效率不是讓自己變成機器人,而是在忙碌中保有選擇與成長的空間。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