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兒時眼界的狹隘,也是對於異國他鄉的嚮往,對於童年的我來說,這輩子能出一次國就是一位「有錢人」,而出國度假也成了一種奢侈的享受。但現在社會早已和過往的樣貌大不相同,隨時隨地起心動念,用手機就能輕鬆訂好機加酒,立刻啟航,也正因如此我才有了這次出國見識的機會。
在 2024 年底,我的哥哥不幸出了一場嚴重的交通事故,左側手腳都斷裂,甚至粉碎,家中原本也有其他病患正照護著,每個人可說是身乏術,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由身為妹妹的我照顧哥哥在醫院的起居。恢復的路漫長又遙遠,這是對於毅力與耐力的挑戰,正巧哥哥所屬的公司福利頗優,每年定期舉辦員工旅遊,他也決定慰勞一下我這個妹妹,於是在 2025 年的四月出發前去日本大阪。
這次旅日,我們的行程多以輕鬆漫遊為主,但逢櫻花祭尾聲與萬國博覽會的開幕前,每台往返大阪的班機都載滿乘客,導致我們不得不在行前刪減造訪地點。儘管導遊在行前為我們打了不少預防針,但實際到各大景點時還是把大家震撼了一番,我用無處下腳來形容都不為過,龐大的人流令我不禁思考這將會帶來多少經濟,正是從這個部份我開始思考這趟旅程中所有見聞。
「嵐山竹林小徑」是非常有名的景點,通天的綠竹簇擁在小徑兩旁,陽光與藍天只能從縫隙間鑽入竹林,感覺在林中深處的某個竹節正發著光,裡頭的三吋姑娘等待被人發現。這如古老傳說般的場景如此迷人,想當然人多到都要比竹子還多了,但當仔細一看,在人潮洶湧的主幹道旁,有一條距離兩公尺遠的小道,明顯有花功夫在打理和維護,正當我好奇這麼顯眼的「秘境」為何沒有半個人時,一位身著黑色束褲、肩匹白色毛巾的男子正拽著一輛人力車,領著車上兩位旅客遊覽竹林風光。我的哥哥跟我解釋,這是當地政府與民間業者合作,特別規劃出一個人力車專屬的小徑,讓付費乘坐人力車的旅客不用與主幹道的徒步客一同困在人陣當中,當然,業者也要付出心力與金錢共同維護現有環境。
就我短短四天的旅途中,光大阪這個城市,針對觀光旅客與當地業者如何經營花了非常多的功夫,我相信前期的執行就像打水飄一樣,政府如何在投入與收獲不成正比的情況下說服民間配合,而民間又該在這樣的情形相信政府的決策,我認為能做到這點是日本觀光蓬勃的其中一個原因,也很值得令人學習。
儘管如我上述所說,有許多的規劃與措施在因應到訪的旅客,但目前日本處於過度觀光的困境。落地時對於如此大量的人流不禁感嘆,這得有多少商機;起飛回國時對於這些人流感到嘆息,這些該帶來多少的影響。短短四天就有這種思考上的轉變,不單只是見識到所謂「沒水準」的觀光客,更多是在地人的無奈與掙扎。
日本是一個極度講究禮制的社會,或許在他人眼裡有點矯枉過正,但依我這次訪日的經驗而談,其實多數日本民眾是能體諒外來客不懂許多禮節的,但這不代表你可以不懂禮貌。在日本的 84 小時裡,我目睹了一切荒誕至極到一種不可思議的景象,無理的插隊、嬉鬧都是小事,為了拍出美照勇闖行進的車陣不管急促作響的喇叭、為了趕上朋友而急匆匆踢到一位拄拐杖患者的患部,甚至有人在熱鬧的心齋橋旁直接宣洩自己的水庫,這些訪日的「客人」帶給我這輩從未接受過的震撼教育,一時之間我都不知該如何消化自己的情緒。
相反的,當我看見這些居住日本的「主人」時,雖然許多人都熱情回應旅客們的要求,可是眼中總是露出無奈和疲憊感。有次在商場結帳時,因為購買商品折扣跟退稅事宜產生誤會,導致無法順利結帳,儘管我很努力想理解對方的意思,但對方早已對這些說著外語的人們感到厭煩至極,垮著的臉吐出沉重的嘆息,嘴裡夾雜著我不理解卻盡顯煩躁的話語,這場面把我嚇得不清,明知道我犯錯,但諷刺的是我連如何道歉都有困難,最後是略懂日語的哥哥救場才結束這場僵局。看見我的心情受影響,哥哥跟我解釋,因為過度觀光導致居民正常生活受影響,長期下來大眾都處於爆發的臨界點,有的人會出現針對觀光客態度不友善,甚至大罵或攻擊的現象。直至此我才意識到觀光災害帶來不只是實質上的問題,更是國民民生、精神上的折磨,但我這次若未親身經歷,我是否眼界還停留在金錢的衡量上呢?
回到我的童年,以前我認為出國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完全是基於「錢」的角度,到我搭上飛機前我還是這麼認為。但這次的旅行讓我重新思考「出國」的意義,很多事情,不能只用金錢來衡量,這些費用與其說是旅費,更像是學費。旅遊帶來的經濟效應固然可觀,但當地居民要承受的生活壓力、文化衝突,這些「代價」不是數字能完全表達的。而對我自己來說,花了機票錢、住宿費,換來的也不只是幾張照片,而是一次用不同角度看世界的機會,是一場價值觀被重新整理的過程。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