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努力是基本,用對方法才是進步的關鍵。」這句話是我在大學時深有體會的一句話。剛升上大學的我,曾經以為只要花很多時間看書、抄筆記、熬夜讀書,就一定能拿到好成績。但幾次大考下來,我發現自己付出很多,效果卻不如預期。這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我用的方法不對?
於是,我嘗試分析自己的學習模式,觀察在什麼情況下記憶效果最好、什麼時候最專注、哪種練習方式最能讓我理解一個知識點。透過不斷修正,我慢慢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也找回對學習的信心與成就感。以下是我實際運用的幾個方法。
當時我漸漸意識到,讀書時最重要的不是花了多少時間,而是能不能真正專注在當下。與其和時間賽跑、強迫自己坐在書桌前幾個小時心不在焉地讀書,不如想辦法提升注意力的品質、專心讀一小時來得有效。後來我開始嘗試「番茄鐘」學習法,把讀書時間切成一段段 25 分鐘的專注時段,中間穿插短暫的休息,5 到 10 分鐘不等,重複數次。透過這樣的節奏安排,我能在短時間內維持高度專注,同時降低學習時的心理與生理負擔。久而久之,我更懂得掌握自己的專注節奏,知道什麼時候適合念難的內容,比如說早上十點到中午十二點是我最清醒的時間,我就把最困難的內容安排在那段時間讀,那什麼時候適合做整理或複習,就是下午精神比較低落,就改做整理筆記、看影片教學等輕鬆的學習活動,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也更輕鬆。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光是記住內容並不代表真正理解,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有時候我能背出定義,卻無法應用在實際題目上,這讓我意識到「記憶」與「理解」需要不同的學習策略。後來我開始改變方法,先專注在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再用自己的話整理重點,最後透過講解或練習來驗證是否真的掌握。這樣的流程幫助我把知識從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理解,也更能在考試或實作時靈活應用。整體來說可以使用三種方式來達到目的,首先是理解,課堂上先聽懂老師的講解,有疑問的地方立即記下來,課後再查資料補足。再來是整理筆記,用自己的話把知識重整一次,畫成圖表、摘要或簡單步驟。最後是講給別人聽或是自己講一遍,用來驗證自己是否真的懂,加深記憶的同時也代表自己理解了。整個流程讓我能夠真正內化知識,而不是只是短暫地背下來。
我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導師。」這句話深深影響了我對學習的看法。錯誤並不可恥,也並非能力不足的證明,而是學習過程中最自然、也最具啟發性的部分。每一次出錯,都是一次提醒,讓我更認識自己的盲點與不足之處。因此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考試或作業後,把做錯的題目記下來,並寫下「我為什麼會錯?正確的觀念是什麼?」而不是只抄下答案。有些錯誤是觀念不清楚,有些是題目看太快,有些是粗心或對題型不熟。這些錯誤如果不整理,下次還會再發生。因此而建立了錯題筆記,回顧這些錯誤並重新練習類似題目,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的犯錯率大幅下降。
有些人會制定非常嚴格的讀書計畫表,時間切得很細,但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沒跟上,就會陷入焦慮。對我來說制定計劃表不適用在自己身上,有寫就跟沒寫一樣,把自己逼得喘不上氣,反而讓自己變得煩躁不堪。因此我的選擇的是「有彈性但有節奏」的策略。
有些人可能是以「週」為單位列出目標,我自己就偏向「日」來完成某一件事,有時就是固定每日做什麼,或半日做什麼,來規劃一天的運用。那放的長遠的規劃目標才是「週」,例如這週要完成哪些章節、作業、看完某系列教學影片。每天的安排則會視狀況調整,這樣即使有突發事件,也不會打亂整體節奏。
再來是善用外部資源其實能大大提升效率。現在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適當的學會如何善用工具來提升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例如數位筆記工具,像 Notion、OneNote、手機平板裡的 samsung Notes,自己實際用過都是很好的選擇,我用來整理課程重點與錯題,還能線上備份,不用擔心像紙本遺失的問題。再來是線上教學平台,遇到聽不懂的課,我會去 YouTube、B 站等影音平台觀看免費教程。最後是學習社群,有問題不懂時,可以在 Dcard 或 Discord 上詢問,也可以加入同學的讀書群組互相討論,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學習不必孤軍奮戰單打獨鬥,善用外部資源其實可以省下很多繞遠路的時間。
讀書這件事,從來不是比誰熬得久,而是比誰更清楚自己怎麼學、為什麼學。經過大學這幾年的摸索與調整,我明白了「學習策略」並不是一套固定的標準流程,而是需要依據自己的習慣、個性、情境去調整的過程。
學習方式沒有一定,也並非一成不變,適合我的,也不一定就適合你用,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只要願意觀察自己、願意嘗試、願意改變。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