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分享是學習經驗分享,也可以分類為讀書策略分享。首先明確說明我在 113 年第一學期結束後,拿到了班排第三的成績。這都要歸功於我的讀書策略與其經驗,所以我想分享給大家,希望每個人都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方法並取得好成績。由於我本人是大三統資的學生,上學期系上開的課程較多都是為程式語言及統計學方面,所以會佔據較多篇幅來詳細闡述關於數學或是統計學等一類科目要如何有策略的學習。
那時我的課表有一堂通識課(公民與社會)、必修有大三英文、資料視覺化、金科工作坊、實驗設計、財金資訊、多變量分析、生物統計方法等。
這裡先區分出哪些是特別需要複習的科目,哪些是可以往後延的科目。我將英文與公民與社會 、財金資訊、金科工作視為較為簡單能完成的類別,這些科目基本是課堂練習當天課程階段就能獨自解決,不需要留存到放學後變成回家課業的科目。
這些科目中,公民與社會期末需要製作專題並上台報告,所以在分好組員後就必須要有打算,想要製作哪方面的專題研究(訂好題目),然後於該堂課期中考後再開始收集資料製作專題,並要有心理建設,假設組員分工出現問題,自己要能獨自解決整份報告的預防針。我選擇的是關於行人與交通死傷題目,並開始分配時間。
我將期中後每個六日的 10:00-12:00 訂為我處理這堂通識課的時間,到了期中考後就分工、我負責查找資料與數據分析方面,並製作了上台報告用的 PPT 及 WORD 專題檔案,PPT 我推薦大家可以使用 CANVA 這個工具來製作,其模板非常精美並且免費版的功能就已經能滿足日期學生報告需求,因為報告的 PPT 重點在於簡潔易懂不需要太虛華,大概於期中後第三週就基本能完善整份專題。
英文的話平日晚上我每天吃飯時間都會看一下英文 VLOG 或是一些英文的影片來練習英聽能力,平常課程上課時就需要熟讀課文中文及英文意思,尤其是課文單字,我個人認為「看懂英文並能翻譯成中文」比「看中文翻英文來的重要」!尤其大三英文有三節課,一課文章單字量不過 30 個以內,大概三節課內能記全,尤其是要會念拚的出來英文單字。
財金資訊、金科工作這些較為簡單的就照著每天的上課課程進度走,當節課內力求把課業做完做好,並不遲到就能拿到高分。
而多變量分析、生物統計方法這兩門課都是需統計專業的課程,也都需要小組分工去分析題目及數據,並寫出專題 WORD 檔案及製作 PPT 上台報告,首先是分組。我強烈建議大家可以平常就與同學們相處融洽,這對於課堂上的分組或是人際交往都有很大的幫助,在我分完小組及分工後,由於都是分到製作 PPT 及上台口頭報告,所以我不需要撰寫 WPRD 檔案,只需要日期協助小組成員分析數據,探討原因即可。等到小組成員給我 WORD 檔案後,我需要再研讀熟捻整個專題研究結果與過程,並使用 Canva 製作 PPT。口語表達部分要提前了解該堂課的規則,並針對上台演講時長制定流程然後多加練習。
資料視覺化也是剛好分組製作視覺化網頁,所以也是類似上述的方式,只是題材不同。
而重要的算術科目方面,實驗設計課我覺得很需要天天複習,這份讀書策略可以使大家面對微積分等算學課程有個參考。我每堂課都會攜帶筆記本將老師講解的例題或是上課重點記錄下來,另外,課本裡面圈選的例題要熟練,需要了解題目意義,並明確記得公式,因為有時候考卷上並不會提供所有的公式,就必須自己背下來或是能夠推導出來。把時間分配為每天晚上的固定 1-2 小時間內,複習題型並反覆計算。
我認為非段考週時,平日一天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間算術上面,六日再花多點時間就好,平日只需要將筆記歸總整理,我認為需要有三種顏色的筆跡,一個算題目,一個寫出該題的公式,一個圈出特別重點的破題地方。
我喜歡在六日的時候,重新整理該週上課的筆記,把實驗設計課本裡的習題及老師課堂教授的題目都整理在筆記本上,這樣到了段考前一週的時候就能看著那本筆記本複習。能快速重新掌握遺忘的題型或是重點。
我不是一個很會讀書的人,期中考也曾因為生病造成些許失常,但是透過我的讀書計畫,期末時我每科都呈現明顯或是大幅進步,最終使我拿到班排第三的殊榮。這就是我的學習經驗分享。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