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題前,我想先承認自己其實一開始會去考壽險業務員證照並不是因為我對保險有多熱愛,也不是因為看好這行業的未來發展。單純只是因為系上規定,這是我們風保系的畢業門檻之一。當時突然有了念頭,想說時間也不早了,應該去準備考取畢業證照,於是就去找認識的學姊,接著就開始上線上課程。那時候我心裡還想:「好啦好啦,上課就上課,應該不難吧!」結果一邊聽課一邊滑手機,感覺自己好像有在學,但其實根本沒記住什麼內容。進行公司的內部測驗,也靠著臨時抱佛腳跟背題庫,很輕鬆順利的就過了。我還天真地以為:「喔,原來就這樣而已啊,實際考試應該也差不多吧?」
於是也沒多想, 之後只有草草看一下講義與 APP 刷題就沒其他準備了。真正讓我震撼的,是第一次去考正式證照的時候。考場上的題目完全不像我在內部考試時見過的那樣簡單,選項寫得都很相似、有陷阱,而且觀念性的題目更多,不是死背題庫就能解決的。我坐在座位上,看著一題一題陌生的題目,腦袋一片空白,只能硬著頭皮亂猜。
從準備公司的內部測驗時,我的方法就是非常死板的用題庫網站刷題,然後重複看相同的題目,覺得自己記熟了就接著跳下一題,快速把題目刷完後也沒重複複習好幾遍,所以自己也不能全怪罪於考試。
第一次失敗後,我就馬上開始反省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直到有一次我在對一題保單解約與現金價值的題目,怎麼想怎麼錯,然後乾脆拿出教科書去找原始內容,也認為我是對的,然後一回頭看題目才發現有一個詞不同,忽然驚覺之前記的答案只是「記憶某一種題型的選項順序」,根本不了解題目的差別、核心到底是什麼。
之後我覺得這樣下去也無法考過,所以開始改變學習方法。首先把不懂的名詞與時間重透過聯想法建立連結,或是在筆記本上畫出表格,把保險制度的流程、各種權益與條款用流程圖整理出來。例如,針對「兩年內不理賠但退還保費」這種爭議性問題,我不再背答案,而是寫下:為什麼有寬限期、這條款設計的目的、發生在怎樣的條件下等,這樣整理一次之後,以及數字倍率的問題我是透過一些很口語化的方式來幫助記憶,例如 35 債、45 外、15 公、20 法等,當然不只有以上這些方法,只是我認為剩下的方法比較看個人造化。而我在運用以上方法後,遇到不同敘述方式的題目也能穩定作答,也不會被類似的陷阱騙,然後也很推薦去看 JY 價值筆記的分享,我認為他在金融證照的介紹與重點整理對於未來不只是壽險證照外的其他證照都有莫大的幫助。
再來,有鑑於我是一個很容易分心的人,因此我每天固定安排 1 至 1.5 小時的讀書時間,讀書時手機調飛航、不開 LINE、不分心,這是我給自己的規矩。看起來進度慢,但效率超高。就這樣調整了一個月,我開始明顯感覺做題目時變得穩定,答題也有邏輯,不再是亂猜。
時間轉眼就到再一次走進考場的那刻,跟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心態。我不再焦慮、不再急躁,而是用平常心去面對。那次考完的當下,我就有種「應該可以了」的感覺。
後來成績公布,我終於通過了。那一刻,我真的忍不住笑出來,心裡有一種「終於完成了這段旅程」的感動。這張證照對外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張紙,但對我來說,是我努力、成長、跌倒又站起來的證明。
最後是我想對這張證照有相同需求而且又不擅長讀書的人,如果你正在準備壽險證照,或是也像我一樣考了好幾次都沒過,請你一定要告訴自己:「多考幾次沒關係。」很多人只看到別人一次就考過,就容易產生很好考之類的想法,卻不知道有些人其實是默默努力了很多次才過。這張證照不是用來證明你記憶力好,而是看你有沒有理解保險背後的邏輯與意義。不要怕花時間,慢慢來,一定會有成果。
對我來說,雖然這張壽險業務員證照只是我們系上的一個基本門檻,但它對我來說卻是一個很深刻的經驗。這段過程讓我學到的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耐心、挫折容忍度,以及對自己的信任。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