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入研究所就讀,我理解到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因此在大學期間我非常積極地參與各項研究並學習該如何從無到有產出一份論文,從研究初探、學習測量工具、研究設計、收案,到能夠獨力完成一項完整的研究,也正因為有我過去這些努力的培養才能讓我今日成功的進入研究所就讀。
初次研究投稿的歷程:在困難中摸索前行
我在大二時參與了第一篇科技部的大專生研究計畫投稿,從觀察身邊親友的狀況做為發想,希望自己所做的主題能夠貼近現實更具有意義,但當時的我因為才大二,系上很多方法學的必修課例如研究方法、實驗法等基礎學科都還未修習,因此遇到了很多困難,在一竅不通的狀況就開始撰寫研究計畫,別說搞懂 APA 格式,就連閱讀文獻的方法都還未掌握。
為了補足知識,我參與了研究生的 meeting,讓我對於一份完整的研究更加有概念,包括撰寫邏輯、研究設計還有 APA 格式學習如何做資料庫文獻檢索、閱讀 paper,自己也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將這些知識內化,並逐步熟悉了解,也積極像教授請教學習,同時也鼓勵自身現在的困難都是在鍛鍊自己的能力,只要持續學習一定會有所成長,最終成功完成了這份研究計畫。雖然最終的結果並沒有錄取,但在過程中所學習到的知識和心境是讓我覺得更寶貴的,讓我能夠提早對於研究有更完整的概念,也在後續學習基礎學科時了解實際會如何運作,同時我也在撰寫的過程中逐步探索、發掘出了我感興趣的領域和議題。
第二次研究投稿經歷
在第一次的投稿經驗後就針對我有興趣的臨床及兒童領域去做研究,有了第一次的撰寫經驗第二次的進行就相對順利很多,發現我在撰寫的進度上迅速很多,包括在查找、閱讀文獻、主題發想和研究設計等,都比先前來的更有方向,也透過這次的機會實際的完成一份研究。但即使如此,真正的執行才知道到計畫與實際進行中的落差 ,在遇到非預期中的狀況時,例如受試兒童無法完全理解問卷或測驗中的題目,這時就需要我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釋題意,同時又不能扭曲題目的原意與測驗標準化的原則,讓我學習到研究真正開始進行還需要額外準備很多備案,研究設計的彈性應變能力和理論一樣重要。
此外在這這段時間裡我和家長與兒童的溝通技巧也有了大幅的提升,在收案的過程中讓我學習到很多與家長和小朋友溝通的技巧,學習如何在段時間內與兒童建立關係、取得兒童的注意力和合作、回應家長對於研究的疑慮及提問,這些經驗都讓我更有信心完成未來研究所要面對的研究,也讓我意識到一份研究的完成不僅僅是數據與分析,更要注意的是關係和良好的溝通。
深入實務現場:研究與臨床的結合
從大三下學期開始,我有幸參與指導教授的研究計畫,擔任計劃案的協同研究人員,每週前往醫院進行研究資料處理與並開始接受測驗工具的訓練。在這段期間,我接受了各類測驗工具的訓練,包括兒童版魏氏智力量表、腦波儀、膚電反應、心律及呼吸變異、電腦化的注意力與情緒測驗等。
起初我大多在旁觀摩協助學長姐進行行為觀察。在施測期間是我第一次實際仔細地從旁觀察 ADHD 的小朋友,在測驗結束後和學長姐討論我的疑惑,讓我再次感受到實務經驗的重要性,在實務上有很多情形是和課本上不吻合的,只能透過經驗的累積去做判斷。後續輪到我獨自施測時更是深感收案的不容易,因為施測時間很漫長,如何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且讓他好好配合真是一大挑戰。
延伸研究興趣:畢業專題的成果與規劃
延續大專生計畫的成果,我在畢業專題中加入了「體重風險」這一變項,嘗試了解更多會影響 ADHD 兒童注意力的不同變項,在專題中,我獨立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熟悉 SPSS 的操作與資料分析。並且在完成全文的撰寫後成功於研討會上進行發表。
結語
這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也失敗了很多次,但我想在其中我收穫了更寶貴的東西,我學會了獨立完成研究的能力,我想這對於我在碩士班的生活是非常重要且實用的能力,因此我也感謝過去的自己勇於嘗試面對挑戰,讓自己能順利地繼續走下去。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