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天二十四小時,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既能讀書又能玩樂,社群的個人動態上永遠有分享不完的精采生活,而有些人的生活只是學校、工作和回家每天三點一線,永遠有做不完的作業、趕不完的簡報,無趣的生活不斷循環?
記得剛考完學測的那個寒假,沒有課業壓力,我度過了幾個禮拜的逍遙生活,每天在家睡到自然醒、看劇消磨時間,日子過到今天星期幾都拼湊不起來。這樣的生活持續到高中的最後一個學期快開學了,在依依不捨情緒中回顧我的高中生活,赫然發現除了讀書,我幾乎沒有其他事情要做,而現在考完試了,我也多了很多空閒時間,我真的想以這樣每天漫無目的生活方式,把它全部浪費掉嗎?
所以自高三下學期開學之後,為了讓自己過得充實一些,我同時找了兩份工作 : 假日早上六點到下午兩點的早餐店工讀,以及平日假日皆排班的晚班藥妝店工讀生。就這樣,我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半工半讀生活,認為忙碌就代表充實,把我的行程都排滿,我就不是虛度光陰的人。
平時早上六點上學,放學了趕快衝到工作地點上班到十一點,假日早上五點起床上班,中間間隔兩小時,繼續上班到半夜。那段時間的我雖然每天被時間追著跑卻不覺得有失平衡,我把生活重心都放在打工賺錢,晚上太晚回家隔天就翹課補眠,就算有到學校也是很快就因為精力消耗而趴下睡覺。錯認為自己把空閒時間塞滿工作,就是在好好利用時間。這樣的生活模式直到大學的第一學期結束,我看著被扣到寥寥無幾的操性分數以及不堪入眼的學期成績,漸漸對我的生活方式感到懷疑。看著手機相簿,除了每天上班回報的業績紀錄,上課睡到一半聽到老師提示期中會考,象徵性地拍一下照之外,沒有其他相片。每天的行程雖然滿檔卻很固定,生活對我而言已經是一顆嚼到無味又沒有彈性的口香糖,明明已經食之無味,卻還是遲遲不敢鬆口。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開始常常在腦海中反覆對自己提問,我想,我明明知道這題的答案是不,卻又遲遲找不到替代方式,因為那時的我並不確定我想要的生活是怎樣的,如果犧牲我的課餘時間拿來打工,等同於犧牲我的課業,但我如果真的放棄打工,會不會又因為缺乏自律而又回到整天無所事事的生活?所以即使知道自己的生活作息不健康,我仍選擇再撐一下、再存點錢,繼續過著盲目忙碌的生活。
又是一天排滿工作的日子,半夜回到家,癱倒在沙發上,沉重的身軀已經沒有力氣帶我洗去一身的疲憊,看著媽媽睡前為我留的那一盞燈,眼皮漸漸闔上…。恍惚之中,我看到一個身影輕輕坐到我身旁,她沒有像平常一樣催促我趕緊去洗澡睡覺,只是小聲地訴說對我的心疼與擔憂,我不敢睜眼,只是在媽媽安靜下來之後假裝剛睡醒,在她看到我濕潤的眼眶之前躲進浴室。在我把年輕當作本錢,貶視自己的生心理健康的時候,只有媽媽為我擔憂。那段時間,我們常常因為我的作息時間爭吵,她生氣我把所有時間放在工作上,我生氣她干擾我做想做的事,我沒想到她的責備是因為日以繼夜的操心,所以那天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辭去晚上的工作後,我有更多時間可以運用,我試著讓自己的步調慢一些,讓自己放鬆一些,可就算空出了許多時間,我仍不知道如何有效安排,看了網路上的分享之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寫下「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考汽車駕照、畫畫、野餐、考多益證書…很快我把一頁寫滿了,接著拿出不同顏色的筆,依序圈出現階段的我最有可能完成的,判斷要花多少天、一天要花幾小時。再翻到背面,寫下「我現階段必須完成的事情」,多數是關於學校課業上的,一樣依序圈出輕重緩急,判斷需要花費的時長。很快地,我的週計畫表就完成了,這次我沒有把行程排得滿滿的,我刻意留下空白時段,讓自己可以喘口氣,雖然有時候會想要拖延一下,有時候也會沒有動力做作業,早上起床還是會想要整天賴在床上,但這些反而幫助我找到自己的頻率,也有更多時間好好品嚐自己的生活,我也更認識自己。
時間管理,其實就是一種選擇,對生活品質的選擇。有些人把時間都花在課業上,希望成績漂亮一點;有些人把時間花在打工賺錢上,想要多賺一些錢,有些人選擇把時間花在朋友、看書…不論你選擇怎麼安排你的時間,只要那是你想做的事,都非常有價值。
曾經的我,誤認為把時間排滿工作就是努力,把自己操勞到很累就是充實,後來才發現,那樣的忙碌有時候只是逃避時間管理並不是把每一分鐘都填滿,而是清楚分配,哪些時間拿來完成目標,哪些時間留給自己喘口氣。
為什麼有些人生活感覺很充實,有些人卻覺得每天被時間追著跑?時間管理的意義在於,一樣的時間裡,你願意為你自己付出多少?這,就是答案。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