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天只有24小時,該如何妥善的運用這有限的時間,也是我們日常中必須面對的課題,首先先分享一個之前看過的罐子哲學,有一位教授在講堂上準備了一個罐子、沙子、小石頭以及高爾夫球,如果先把沙子裝進罐子,那麼小石子、高爾夫球就放不進去了。這說明了順序的重要,這其實我跟我們的人生一樣,在有限的時間裡,哪件事的順序優先將會決定我們對於時間的利用,如果讓小事先填滿了時間,我們就會失去真正重要的事,當把真正重要的事情優先,人生就會多了很多層次,就能夠在人人都同樣 24 小時的時間裡,比別人多出一點效率。
為了高效的進行時間管理,我們能從幾個目標下手:
設定清晰的目標:先找到每天要做的高爾夫球與小石子,不用太多,重點在於完成,例如健身 2 小時,這個目標可以使用SMART原則,明確的(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以實現(Achievable)、有關聯性(Relevant)和有時間性(Time-bound),使用 SMART 原則讓自己要做的事更具體,不是我要讀書,而是我要讀 30 頁書,這樣設立的目標更有方向。
將時間做規劃:將時間分成不同的時段,讓自己每個小時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只是列一個代辦事項,例如晚上 8:00-9:00 → 運動,如果只列出代辦事項,容易將事情越積越多,到最後反而無法完成。
減少分心,提高專注力:現在的外在影響因素太多,很容易讓自己分心,手機、社群媒體、短影片,這些都會讓人們不知不覺地浪費掉時間,我們可以暫時將通知關閉,或是將手機下載鎖定螢幕 app,設定一定的時間自動解鎖,讓自己在該專注的時間完成任務。另外也推薦常常聽到的番茄工作法,就是 25 分鐘的專注+ 5 分鐘休息,無論是工作、做報告還是讀書,都能比往常更有效率,但同時要注意個人的自律還是最重要的,不然一直去在意 25 分鐘到了沒,對專注力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有些人也喜歡將手機開啟縮時攝影,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讀書時的狀態,另一方面也因為手機正在錄影,所以減少手機使用的頻率,這也不失為一種好方式。
優先順序管理(艾森豪矩陣分類):可以將事情分成四種類型
執行:重要且緊急,若待辦清單的任務中,有必須立刻完成、後果清楚且會影響長期目標者,這些是讓您念茲在茲,很可能感到壓力最大的任務,所以不需要猶豫,立刻做。
安排時程:重要但不緊急,這些任務會影響長期目標,但不需要立刻完成,因此可以將之安排在稍後執行,優先次序在第一點之後。
委派:緊急但不重要,將急迫但不重要的所有任務歸入此處。這些任務必須立刻完成,但不會影響長期目標。因為並不是非得親自處理這類任務,可能也不需要您的特定技能才能完成這類任務,因此可以將任務委派給團隊的其他成員,來增加效率。
刪除:不緊急不重要,將待辦任務加入這前三個象限後,會發現還剩下一些任務。剩下來的這些任務就是既不急迫也不重要的。不重要亦不急迫的干擾就是會在您要完成目標時變成途中的程咬金。可以將這些剩餘的項目歸入第四象限的待辦清單,亦即「刪除」象限,省去花費心力及時間處理這些事。
每周的檢視成效以及調整:每個禮拜可以花一點點時間來檢視自己是否有達到理想的成效,做得好的或事做得不好的,再來思考如何調整可以更好,隨時保持彈性才是最重要的,管理時間只是讓自己更有效率,不是為了把自己綁死。
最後給想改變自己的人一點建議,若以前沒有清楚仔細的分配過自己的時間,那麼剛開始會有點小痛苦,甚至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所以可以給自己訂一個大目標,讓自己有一個前進的動力,例如考到某某研究所、業績達到多少、取得哪家大公司的 offer,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自律以及運用時間的方式有很多,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說養成一個習慣需要 21 天,所以慢慢地累積才是最重要的,不用一次就做到完美,這樣只會搞得自己很累,持之以恆,你的努力就會有收穫。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