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這幾年我一直都蠻忙的,不只有在外面打工,還有在學校工讀,加上課業不能隨便混,每個學期幾乎都排得滿滿的。雖然生活節奏很快,但我也慢慢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所以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大學生活非常自由,但事情也不少,課業、社團、朋友聚會、打工,常常會撞在一起,如果沒有好好安排,很容易一頭亂、什麼都顧不好。像我之前就是這樣,突然才想到隔天有小考,結果前一天打完工太累,根本沒時間念書,或是答應朋友要聚餐,卻臨時發現跟打工時間有衝突,只能臨時取消,為此還被朋友唸了一頓。這種感覺真的蠻糟的,會覺得自己怎麼總是這麼沒效率、老是在補救。
後來我學到一個小方法,就是每週花一點時間,大概是星期天晚上或星期一早上,把接下來幾天要做的事簡單整理出來,我不會寫得太複雜,主要就是把「不能忘的」事情記下來,比如哪一門課這週要考試、作業截止日是什麼時候、打工的排班時間,還有像跟朋友約好的聚餐、看電影這種活動也會標註。
整理的話用紙本筆記本或手機行事曆都可以,我是用手機上的行事曆,設定提醒,這樣比較不容易忘記,也比較方便查看。這個習慣讓我比較有「掌控感」,不再是臨時想到才趕著補救,而是提早就知道哪天會比較忙、哪天可以稍微放鬆一下。例如當我發現週三有段時間比較空,我就會提前安排在那天複習、寫作業,反過來,如果某一天排得很滿,我就不會再加其他不必要的行程上去。有時候我也會特地在行事曆上標一個小星星,標記那天有完成什麼重要的事,像是交了一份大報告、順利考完一科、或是好好讀書一整個下午,這看起來只是小事,但累積下來其實蠻有成就感的,當你滑過去看過去幾週的紀錄,會發現「欸,我真的有在努力耶」,這種自我肯定的感覺,其實蠻重要的,會讓人更想繼續保持下去。
我發現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時間不夠用,而是不小心把很多零碎的時間浪費掉了,像我在學校工讀時,如果是在櫃台或比較清閒的時段,我就會利用空檔看看筆記,或是用電腦做報告。像是因為最近在準備證照,我都會在搭捷運、等人、甚至排隊買飯的時候,用手機刷一下題目,利用零碎的時間做個幾題,積少成多。
有時候讀書最怕的就是坐在書桌前,書沒讀幾行,手機卻不知不覺滑了半小時,我後來試著用番茄鐘的方式來讀書,就是專心 25 分鐘,然後休息 5 分鐘,在這 25 分鐘內我會盡量不碰手機,也不讓自己分心,5 分鐘休息時間,我就會起來走走、喝水,放空一下。這個方法簡單又有效,特別是當我真的不想念書時,它至少能幫我撐過那最難開始的前幾分鐘。
有段時間我把行程排得太滿,每週平日上課,下課就去工讀,然後假日打工,沒怎休息到,剛開始的時候還覺得自己好像很充實,但久了真的撐不下去,身體和情緒都快爆掉,最明顯的影響就是,我晚上變得比較常熬夜,好像要補足白天沒有休息到一樣,然後就會導致隔天早八的課起不來,或者上課開始恍神。那時我才意識到,休息時間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好好讓自己充電,效率也不會高,反而會變成惡性循環。後來我開始學著調整,減少一些排班,讓自己每週至少有一兩個晚上或半天是可以完全放鬆的,這樣可以晚上比較少熬夜,作息也變得比較正常,不會影響到白天上課的時候。
時間管理這件事,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性格、行程都不一樣,有些人習慣早起處理事情,有些人則是晚上特別有精神,有人喜歡用手帳做筆記,有人則偏好數位工具來記錄安排,所以方法不是哪一種最好,而是要自己慢慢試出來,我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所有事安排得很好,而是在邊做邊調整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時間管理不會是一夕之間就上手的技能,而是一點一滴的調整和累積,有時候甚至要嘗試過幾種不同的方法,才會知道哪一種最能幫助自己。如果現在覺得不知道從哪開始,也沒關係,從今天開始,試著列出未來幾天需要做的事,或是試試看番茄鐘的讀書法,慢慢找到最適合你的方式,只要願意開始改變,生活就會跟著一步步變得更有秩序。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