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了修教育學程,但其實一開始我根本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走上這條路,剛進大學的時候,我只想著要把主修顧好,好好過完四年就畢業,大概是大二的時候,開始有些學姐會問我:「你有沒有想當老師?」那時候我也沒想太多,就覺得自己好像滿喜歡教導別人,而且平常被問問題的時候,我也很享受那種「原來我解釋得很清楚」的感覺,再加上我主修是華語文教學學系,中等教育這條路好像也是可以考慮的一個方向。於是就這樣,我開始了解學校的教育學程要怎麼修、要修什麼、申請時間點是什麼時候,然後一步步踏上這條路。
先說實話,教育學程並不是輕鬆就能修通過,它不只佔學分、還很佔時間,從開始申請、面試,到被錄取、開始上課,我整個人心情都是一種「踏進了新世界」的感覺,因為教程的課跟我原本主修的風格有差異,除了有一堆理論、法規、教案設計,還有一些跟教育現場實務很貼近的課程,例如教育心理學、班級經營、課程設計等等,這些課都不是聽聽就好,老師會讓我們一直做練習、小組討論、甚至模擬教學,每一堂課不只是坐著聽,幾乎都要動手、動腦。
有一堂課讓我印象超深,就是「教學原理」。我們要設計一堂完整的教案,然後在班上模擬教學,大家要當學生,老師當觀察員,結束會直接給回饋。那堂課讓我第一次感受到當老師不是「上台講話」而已,而是要顧及時間、學生反應、教具運用、甚至連講話語氣、眼神接觸都會被注意。我那次教得超緊張,講到一半腦袋突然斷線,還好有備案流程,不然當場真的會想挖洞跳進去。
另外像「班級經營」這門課,雖然是理論課,但老師很有經驗,會一直分享他以前當導師遇到的各種「真實災難現場」,我們一邊聽一邊覺得好笑又可怕,比如學生打架、家長失控、同儕霸凌等等,聽完真的會有一種:「哇,當老師不是只要備課和上課,還要會處理一堆人際和突發狀況。」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我真的要當老師,我願不願意面對這些日常?
修教程最挑戰的一點,就是時間壓力,因為課幾乎都塞在晚上或假日,等於你白天有主修課、輔系課,晚上再加一堂教程課。有時候一個星期最多會有四個晚上都在上課,根本沒空喘氣,而且教程的課不只是「修完拿學分」這麼簡單,還會有作業、報告、教案、小組討論,有的老師還會要求反思日誌。所以我那陣子幾乎每天都在打報告、修教案、準備簡報,整個人被行事曆追著跑。
雖然累,卻也學到很多實用的東西,例如教案設計,我以前根本不知道一堂課要怎麼從「目標 → 活動 → 評量」整個規劃起來,現在就算是短短 30 分鐘的活動,我也會下意識先想「我希望學生學到什麼?過程要怎麼安排比較清楚?要不要做評量確認學習成效?」這些思考其實不只用在教學上,連我自己準備簡報、寫報告也變得比較有邏輯。
我也覺得教程的課幫我變得更「會觀察人」,以前我對人的情緒、反應比較不敏感,但上了教育心理學之後,我會開始想「為什麼這個人有這樣的行為?他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需求或困難?」這讓我不只在教學設計上進步,也在人際互動中更能理解別人。這點我覺得蠻值得的,畢竟教學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互動。
當然,修學程過程中也不是每一課我都很有熱情。有幾堂偏理論導向的課,雖然上課想睡覺,但還是會咬牙撐過去,因為我知道,就算那一刻沒興趣,將來可能還是會用到,然後也有些時候我會懷疑自己:「我真的想當老師嗎?我撐得下去嗎?」但每次遇到這種低潮期,我就會回想我當初為什麼想修教程——不是為了證照,而是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這條路,這個信念讓我一直撐到現在。
最有成就感的瞬間,是我完成第一份正式教案的時候,那種一點一滴架構起來的過程,雖然很花時間,但完成後超有成就感。而且有些課老師會幫忙看教案,給很具體的建議,我覺得這些回饋比分數還重要,因為在這些修正裡,我慢慢看到自己的進步,也更能想像「如果有一天真的站在講台上,我會是什麼樣子?」。
整體來說,修教育學程是一段又累又紮實的旅程,它不像某些課可以輕鬆過關,而是每一堂課都得花時間、花心力投入,但也因為這樣,我學到的不只是當老師的技能,更是面對壓力、分配時間、處理人際、觀察學生、靈活應變的能力。這些能力未來不管走上教職或是其他方向,我相信都能派得上用場。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你會推薦別人修教程嗎?」我會說,如果你真的對教學有興趣,願意投入時間準備自己,那真的很值得。它會讓你更了解自己,也更看清楚你未來想走的那條路到底是不是這一條。而我自己,也會繼續走下去,看看這條路會帶我走到哪裡。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