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學之前,我以為「聰明」就等於「學得快」,但實際進入大學、尤其是資工系後,我才深刻理解:「學得好」靠的不是天份,而是持續而有策略的努力。這幾年來,我從一開始對學習真的毫無頭緒,直到後來才逐漸建立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能有這樣的轉變,成為了我大學生涯最寶貴的收穫之一。
當我剛踏入大學校園時,滿懷期待的同時也伴隨著不少迷惘。與高中截然不同的上課模式、自主學習的節奏,以及不再有老師時時提醒的環境,讓我一度感到無所適從。特別是在資工系,許多課程如程式設計、資料結構,內容艱深且節奏緊湊,常常讓我感覺跟不上進度。但也正因為這段適應期的混亂與挑戰,激發我開始主動思考「該怎麼學」,而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這個轉念,成為我學習態度轉變的起點。剛進資工系時,我面對的是大量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與陌生的學術環境,像是「時間複雜度分析」、「指標與記憶體管理」等名詞令人卻步,更別說實際操作還會遇到各種錯誤訊息。
每一週的程式設計作業,我都會花整整一週時間排除一個個的邏輯錯誤,每一次當終於成功跑出正確結果時,時間一長,那種成就感讓我意識到:只要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學習沒有絕對的門檻。
意識到被動學習難以應付大學課程後,我開始嘗試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調整節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步調。我開始思考:「與其盲目熬夜苦讀,不如設法讓自己更有效率地學習。」於是我建立了幾個關鍵的學習習慣。
首先,我「不會」去刻意制定計畫表,反而更傾向用彈性的方式安排學習時間。對我來說,計畫敢不上變化,且與其被固定的行程束縛,我會根據每週課業壓力與自身狀態調整進度。例如當某門課進度較吃緊,我就會自然地多花時間複習、查資料;若是當週比較輕鬆,則留些空檔給自我探索或補足其他弱項。這種不刻意規劃、但保有學習意識的做法,讓我能更自在地在學習與生活間取得平衡,也相對地讓我自己比較容易持之以恆。
再來,過去我總是被動地抄寫老師講的內容,但後來我發現,只有自己真正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牢、用得上。於是我開始改變筆記方式,不再只是照抄,而是用自己的話重新整理重點,搭配各種圖表或比喻來幫助記憶。這裡有一點是,曾經我偶爾會遇到向我詢問的同學,當我試著將學到的內容講給同學聽時,這種「講出來」的方式意外提高了我的記憶效率,加深了映像。並讓我更清楚自己是否真的理解。每當能把複雜的觀念簡單解釋出來時,就知道自己是否是真的學會了。
在學習過程中,錯誤往往比正確的答案更能提醒我哪裡不懂。曾經的微積分大考,李老師在我的一個小錯誤上扣了當題全部的分數,這對於考的高分的我心裡久久不能忘懷,永遠記得當初是為何而錯,當然我不是記仇,而是感謝老師的糾正。
言歸正傳,為了有效掌握自己的盲點,我會將做錯的題目或觀念整理下來,記錄錯因與正確解法,建立屬於自己的錯題筆記。這些錯誤不只是一次性的失誤,而是珍貴的學習素材,考前會回顧這些筆記,並練習類似題型,確保不再重蹈覆轍。透過這種方式,我慢慢將過去的弱點一一補強,也讓學習變得更有系統、更有針對性。
在時間的管理上,偶爾我會用「番茄鐘」法,一次專注 25 分鐘,再休息 5 分鐘,這讓我更能控制自己不被手機或外界干擾。不過多數的時候,還是環境對自己的影響比較大,相比於回家學習,不如在圖書館坐一整天,直到傍晚夜色降臨時才結束今日的學習,搭車回家。當被圖書館的氛圍渲染後,也就不會一天到晚只想著玩。
這些習慣聽起來平凡,但當我穩定實踐幾個月後,學習效率與成績明顯提升,甚至讓我開始喜歡上學習本身的過程。
現在的我,不再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而是為了讓自己更有能力去解決問題與理解世界。這樣的轉變,也讓我對未來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從過去覺得學習是「應該做的事」,到現在變成「想要做的事」,我發現學習的價值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人格的養成:包括紀律、耐心、責任感與自主性。
如果可以對剛進入大學的自己說一句話,我會說:「慢一點沒關係,但不要停下來。」學習是長期戰,不是短跑競賽。太急於成果只會造成挫折,重要的是每天都持續進步一點點。
讀書方法也不是抄抄就有用,每個人都是獨立、有自主的個體,因此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觀察自己,審視自己,什麼方法最有效,並持續優化。學習是一種自己與自己的合作過程,沒有誰的方法是唯一正確的!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