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路上的跌跌撞撞
學習這條路,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有人覺得時間永遠不夠用,有人坐在書桌前總是心神不寧,也有人總是在考試前才火燒屁股、趕進度。這些我都經歷過。走過一段摸索期後,我慢慢整理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今天想把這些真實的學習經驗分享出來,也許能替正在煩惱的你帶來一點方向與鼓勵。
二、從「想讀好書」到「怎麼讀好書」
拆分目標,讓學習有方向感
我發現,有了目標,才不容易在學習途中迷路。於是我會把學習目標分成兩類:
長期目標:例如「這學期想讓數學成績衝上 A+」、「年底前通過英文檢定」。
短期目標:像是「每天記 20 個新單字」、「這週完成數學第六章練習題」。每達成一個短期小目標,就像過關一樣,讓我更有動力往大的目標前進。
用 SMART 原則給自己立標準
我設目標時會參考所謂的 SMART 原則:
S(Specific)具體:與其說「讀多一點歷史」,不如說「每天晚上念 30 分鐘歷史課本」。
M(Measurable)可衡量:例如「一週做 5 篇閱讀理解」這種數量化指標。
A(Achievable)做得到:不會定太誇張的目標,避免打擊信心。
R(Relevant)有關聯性:設定的目標要跟我整體學習方向有關。
T(Time-bound)有時限:例如「兩週內把單字書背完」這種有期限的任務。
三、把時間變成自己的朋友
每週 10 分鐘,換來整週安心
我習慣在每週日晚上花十分鐘規劃下週的讀書計畫。也會每天睡前檢查今天完成了哪些進度、明天還有什麼要補上。
我會用簡單的時間表安排一天,例如早上唸理科,下午專心背英文。
任務也會分出輕重緩急,像是隔天要考試的內容,就放最前面。
番茄鐘讓專注不再是奢望
每 25 分鐘專心讀書後,休息 5 分鐘。這方法簡單,但意外有效。每做完4個「番茄鐘」,我會休息長一點,讓自己真的有放鬆。
對抗拖延的小訣竅
兩分鐘法則:小事(例如整理書包、抄下作業)馬上做掉,不讓它堆。
任務拆解:寫報告時,我會分成「找資料→寫大綱→寫內文」這幾步走。
自我獎勵:任務完成後,犒賞自己一集影集或一杯喜歡的飲料,效果不錯。
四、讀書也能變有趣的關鍵
主動學習,不再只是「看過」
在讀書時,我會刻意問自己:「這段在講什麼?」
試著把新學的東西講給朋友聽,發現這比看十遍還有效。
章節看完後,我會用自己的話簡單整理,像是寫學習日記那樣。
讓記憶更牢靠的技巧
間隔複習:第一天學的內容,在第三天、第七天各複習一次。
聯想記憶:歷史事件我會編成故事,有劇情就比較好記。
圖像化筆記:我會畫圖或用思維導圖,把複雜資訊視覺化。
練習才是記住的王道
不管是數學還是英文,做題總是最有效的練習方式。我也會在考前做模擬試題,提前適應真正考場的節奏。
五、讓環境與身體幫你加分
找到適合讀書的場域
我偏好去圖書館或學校自習室讀書,能減少干擾。書桌也會保持整潔,只放需要用的東西。
生活作息比你想得更重要
睡眠:每天至少睡 7 小時,熬夜反而會拖累學習效率。
運動:一週三次快走或運動,感覺思緒更清晰。
飲食:會盡量吃得健康,不靠糖分提神。
心態上的自我調適
我學著接受不完美。成績沒理想時,也不責怪自己,而是看看哪裡可以再做得更好。
相信「努力可以改變結果」,不是說我數學不好,而是說「我還有進步空間」。
六、科技也能是學習好幫手
筆記工具:我用 Notion 整理學科筆記、讀書進度。
背單字 APP:像 Anki 幫我排好複習時間,記憶效率明顯提升。
補充資源:會利用 YouTube 學習課外知識,讓學習更多元。
七、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
說到底,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一樣。不必盲從別人的成功模式,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試、敢不敢調整。只要願意花時間摸索,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希望我的分享能給你一點啟發,也祝你在學習的路上越走越順、越來越有信心。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