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究所這段時間,老實說真的滿累的。課業量很重,一方面是系上排的必修與進階課程密集,例如設計產業趨勢研究、設計管理實務、設計策略、創新設計個案研究等等,每一門課都不是只聽聽就好,而是要做報告、寫分析、討論個案,還有設計作業。再加上我自己額外去修了外系的美學課程和電腦動畫製作課程,剛開始是為了陪同學一起修課,順便多學習一點跨領域的技能,沒想到這些原以為簡單的課程最後也會成為我的負擔。但偏偏這段時間同時還要寫碩士論文,雖然近期只是還在提碩士論文計畫書的階段,但對我來說畢竟是第一次寫論文,難免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不知道該如何訂題目,也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指導教授,慌張又焦急之下找了各種人諮詢算卦,除了比較有公信力的系上主任與老師外,我更是用上網抽籤來決定,現在想想真是好笑。
除了想論文題目想破頭,還要準備六月的教師檢定考試,等於是三件大事同時壓在身上。一開始真的手忙腳亂,時間完全不夠用,我試過幾種方法之後,才慢慢找出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
老實說,我一直都不是一個很擅長時間管理的人,以前大學時期總覺得事情快到再做也不遲,然後就常常搞到明天要交作業了,才在最後一天熬夜硬撐把作業趕出來。進研究所之後,這種習慣讓我吃了很多苦。研究所不像大學可以輕鬆應付,這邊的課不只多,還都要深入探討,不管是設計產業趨勢、設計策略還是創新個案研究,幾乎每幾週就有一個報告或進度。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週,我剛好有三門課要交報告,論文指導老師又約我討論論文進度。我那週基本上每天都只睡四個小時,有時甚至邊打報告邊打瞌睡,最後雖然東西都有交,但很多成果自己也不太滿意。有的簡報根本沒時間好好排版,動畫作業做得倉促、畫面超級粗糙,論文更是被老師打回票,說架構太亂要再重新整理一次,文獻全部都沒統整好。我也被說臉色很差感覺快死掉了,那次的經驗真的讓我有點崩潰,也開始反省是不是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後來我開始去問一些時間管理比較厲害的同學,他們是怎麼安排讀書、寫報告、做設計案。有一個同學跟我分享他會把任務分成「需要高度專注」和「可以邊做邊放鬆」兩種,像寫論文或讀教育理論這種就排在早上腦袋清醒的時候;動畫剪輯或排簡報這類可以聽音樂邊做的,就放在晚上。我覺得這個方法對我來說很實用,也開始試著照這種方式規劃自己的時間。
我也試著用一些手機軟體記下每週要完成的事情。剛開始還是不習慣,常常排太滿、高估自己的效率,但久了就比較能抓出節奏。比方說,我發現自己其實一天專注讀書寫論文的時間,最多就三個小時,超過就會效率直線下降,還不如去做其他事情。所以我會把這些時間平均分散在幾天,不再硬拼一整天都寫論文或是重複做同一件事情。還有,我學會了提前一點點做的重要性,現在只要知道下週有報告,我就會在這週先把資料收集好,一有空檔就慢慢的加減做一點,這樣真的減輕很多壓力。
說實話,研究所這段期間的壓力真的很大,但我也開始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節奏。每天雖然還是有點忙,但不像以前那樣亂。現在我會把事情拆開做,例如論文就分成資料蒐集、撰寫文獻、編排架構、初稿、修改、口試準備等階段來處理,每一階段設定小目標,就不會覺得那麼可怕。還有,我也學會了休息的重要。有時候刻意排一個下午不做事,去走走看看展、聽聽音樂、和朋友開心吃飯,腦袋反而更清楚,晚上效率更高。
修那麼多課加上寫論文又要準備考試,真的不是我一開始就能駕馭的節奏,而是一步步跌跌撞撞慢慢學起來的。以前我總以為自己是個臨時抱佛腳也能撐過的人,但研究所的這幾次熬夜經驗讓我認清,如果想要做的作品有品質、研究論文有深度,就不能再只靠熬夜衝刺,而是要長期有規劃地下去做。現在回頭看,雖然我還稱不上是時間管理大師,但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樣毫無章法了。也因為這些過程,我開始更理解自己的工作習慣與節奏,知道怎麼安排事情比較不會爆炸,也更能掌握生活與學業的平衡。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