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究所是許多大學生的選擇之一,而我也是其中一員。當初決定準備研究所時,已經是去年十月的事情,所以我只有快四個月的準備時間。雖然這個時間並不長,但我仍然全力以赴,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理想的成績。最終,我考了 70 分,雖然不是頂尖成績,但對我來說已經是個不錯的結果。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這段準備過程中的挑戰、策略調整,以及給其他人的一些建議,希望能幫助正在奮戰的人少走一些彎路。
在準備考試的初期,我犯了一個很常見的錯誤—想要包攬所有科目,導致進度拖延。一開始,我希望自己能夠全面掌握所有考科,於是訂了滿滿的讀書計畫,每天安排長時間的學習,試圖在短時間內學完所有內容。然而,實際執行後才發現,這樣的計畫不僅無法完成,還讓自己感到極度壓力。每天學習時間拉得很長,卻因為資訊量過大而難以消化,低效的學習方式讓我浪費了大量時間。
剛開始時,我的學習方式是「從頭到尾讀書」,這讓我花了大量時間在看課本,但對於解題幫助不大。我發現即使讀完一個章節,回頭做題目時還是答不出來,這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成效。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最迷茫的時候,因為我雖然很努力,但卻感覺不到明顯的進步,這種情況讓我感到焦慮,也一度懷疑自己的能力。在準備了一個月後,我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學習方法,否則只會越來越焦慮,成績也不會進步。最關鍵的改變來自於重新選擇考試科目。
原本我計畫準備多個考科,想要讓自己有更多選擇,但很快發現時間與精力都無法支撐這樣的安排。於是,我決定重看招生簡章,尋找那些只考一科、但仍然符合我興趣的系所。經過篩選後,我最終決定專注準備線性代數。
這個決定讓我的學習計畫變得更聚焦,也讓我能夠把時間與精力全投入在一個科目上,而不是被過多的內容分散注意力。
過去的學習方式讓我意識到,真正考試時需要的是「解題能力」,而不是「記憶所有理論」。因此,我改變了學習順序。先做考古題,找出不會的地方針對錯題回去翻閱課本或講義整理錯題本,反覆練習相同類型的題目這樣的方式讓我能夠針對自己的弱點補強,而不是盲目地從頭讀書。
我分階段規劃讀書進度為了讓學習更有系統,於是我把四個月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2 個月):為了建立線性代數基礎概念並快速瀏覽考試範圍,確認重要章節之後開始做基礎題,確保理解基礎線性代數觀念。第二階段(第 3 個月):大量練習題目與補強弱點並針對重點章節做深入練習,且開始計時練習考古題,提高我的解題速度跟根深蒂固線性代數在我腦袋。第三階段(考前 1 個月):模擬考試與總複習每週模擬考試,調整答題策略只複習錯題與高頻考點這樣的分段式規劃讓我的學習更有方向,也減少了焦慮感。
考前一個月,我每天都做完整的考古題模擬,並計時寫題,訓練自己的應試節奏。此外,我還利用「錯題本」來複習,確保自己不再犯相同的錯誤。這段時間,我沒有再去讀新的內容,而是專注於加強自己的強項,讓考試時能夠發揮最大優勢。
當天考試的時候,我的心情比想像中穩定,可能是因為已經做過多次模擬的關係。我發現,擁有「熟悉感」是減少考試焦慮的重要因素。當你已經練習過類似的題目,就算遇到變形題,也比較不會慌張。
最終,我的成績是 70 分,雖然不算特別高,但對於只準備四個月的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四個月的準備過程,讓我體驗到了從挫折到進步的轉變。研究所考試不只是測驗知識量,更是一場考驗策略與心態的挑戰。在這段時間裡,我不僅面對了繁重的課業內容,還必須學會調適心態,避免因壓力過大而影響效率。剛開始時,我對某些科目幾乎一無所知,每天都在自我懷疑與突破瓶頸之間徘徊。但隨著時間推移,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逐步累積實力,也建立了更多的信心。如果你也在準備考試,希望這篇心得能給你一些幫助,讓你少走一些彎路,順利度過這段挑戰的時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