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英文一直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從國中開始,我就對這門語言充滿抗拒與排斥,無論怎麼努力單字就是背不起來,對我而言每次英文考試都是一種折磨。每當看到一堆等著我去做的英文題目,我總會感到害怕不想面對,彷彿眼前出現了一面高牆,阻擋我前進的腳步。直到大學之後,隨著未來職涯的規劃、升學與畢業門檻的壓力逐漸浮現,我才開始意識到,我該認真面對這個問題,不能再逃避了。
我開始認真學習英文,剛開始的時候,我依然感到非常痛苦。即使知道英文很重要,但沒有興趣、缺乏成就感讓我難以堅持下去。最初,我報名了補習班開設的英文課程,雖然內容豐富,老師也很用心,但我總覺得這不是我要的。後來,我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學習英語–從 YouTube 上聽英文的會話、直播或找可以訓練英文的影片作練習。這個過程讓我開始學會「主動學習」。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上課內容。為了讓學習變得有持續力,我決定設定明確的目標:考取 TOEIC 成績至少 650 分,有了這樣的動力,我開始安排每天的學習進度,例如:每天背誦 20 個單字、每週完成一回模擬聽力測驗及閱讀測驗等。一開始真的很挫折,我聽力部分很弱,每次全部播放完還是不能理解他表達的意思,但我沒有放棄,每次聽不懂的片段我就一遍遍重播,直到能大致理解為止。久而久之,我的耳朵漸漸習慣了英文語速,聽力也有了顯著的進步。
在學習的過程中,挫折從未間斷過。有一次校內的英文課需要上台報告,在準備過程中能夠正確完整的唸出句子,但是上台後因為太緊張,我腦中一片空白,發音也變得很奇怪,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報告結束後我非常沮喪,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學習英文。我重新檢視了這次失敗的原因,也隨著學習時間拉長,發現了自己的進步。雖然表現不理想,但我開始學會「善待自己的錯誤」,因為那些錯誤正是我學習歷程中最寶貴的教材。這次經驗讓我更加堅定要學好英文這件事,也讓我真切感受到:「學好英文真的可以幫助我突破更多可能性。」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在聽力部分,我捨棄了枯燥的考古題,改聽自己感興趣的 YouTube 節目,例如追星、旅遊與勵志訪談,因為內容吸引人,我自然會想聽懂,也更願意重複播放去理解內容。此外,我還會利用「類似情境記憶法」來背單字,例如設定某場景將相關的詞彙不斷延伸,最後再歸納為「在什麼情境下發生」,這樣不僅容易記,也能在實際場合中迅速喚起相關詞彙。這種有系統的記憶方式,讓我從以往的「死記硬背」轉向「理解式學習」,記得更久、用得更自然。
我也意識到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或職場而已,它其實也訓練了我面對挑戰的心態。學語言是一個漫長而挫敗感強烈的過程,我認為自己沒有學語言的天賦,有時努力了好幾個星期,成果卻仍不明顯,但也因此我需要更努力去補足,我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學習調整自己,堅持不懈。學習英語的經歷不只是提升語言能力,更改變了我「對待困難」的方式,讓我更有耐心、更有韌性,也更相信努力會帶來改變。
現在的我,雖然仍不敢說自己英文很好,但我已經不再害怕它。我每天仍然固定學習英文,透過 YouTube、電影、英文文章等方式讓自己持續接觸英文。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找到學習的樂趣,不再因為挫敗而否定自己的努力。這段英語學習的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立刻能見成效的事,它需要耐心、恆心,還有勇於面對挫折的勇氣。尤其是像我這樣曾經抗拒學習英文的人,更需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與包容。現在,我有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學習英文的理由,我更堅定自己的路,我相信每一個努力學習的人,即使過程再艱辛,只要不放棄,總會一點一點慢慢的進步與成長,現在的我雖然還在努力的路上,但已經比過去更接近目標,也更堅定自己想要的。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