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憂鬱症這個詞從小到大便多次聽過。從我的同學、家中的三叔叔,到現在的弟弟。
三叔叔曾因失戀而陷入憂鬱的深淵。對他來說是不可提及的過往,而對我來說這樣的經歷過去一直只是從父親口中提到的故事,直到我的弟弟也經歷了類似的痛苦,我才真正理解憂鬱症不僅僅是情緒低落,等時間到就會痊癒的病,而是一種需要陪伴、理解與專業協助的心理疾病。
三叔叔在年輕時曾有過一段戀情,但女方因為某些原因選擇離開了他。自從他看到我在找尋關於憂鬱症的資料時,他跟我坦承,那段時間他過得非常痛苦,整天躲在房間裡,不願與外界接觸。他不再對任何事物感興趣,甚至開始出現無法入睡、食慾低落的狀況,家人們也開始擔心他的健康。
在最嚴重的時候,他幾乎與世隔絕,對人生失去了希望。父母擔心他卻不知該如何幫助,無論怎麼勸說也都沒有任何改變。母親告訴我,在那個年代,許多人對心理疾病還不夠了解,三叔叔自己也排斥去看醫生,他覺得自己只是心情不好,應該會慢慢變好。直到他的存款快要用完,不得不出去找工作。
剛開始工作時,他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工作強制他得與人交流,不再沉淪於自己的世界。每天固定的作息與工作壓力,讓他的注意力開始轉移,沒有時間沉溺於過去的痛苦中。他說,雖然剛開始每天都很煎熬,但日子久了,他發現自己居然可以笑了,也能夠和同事談天說地,漸漸地,他的狀態恢復了。
回頭看,他才發現,當初的自己已經在無意間走出了那段過往。這對於我來說非常好的了解憂鬱症患者的感覺,比起查看書面資料,我認為這種心理疾病的問題更需要與親身經歷的人交談來發覺他們當初需要的到底是什麼。當我發現弟弟也經歷類似的痛苦時,再將這段經歷與弟弟的情況相結合,而後我得出了一個自以為的初步結論,弟弟並非是那種無法痊癒的憂鬱症,而是一時的情傷罷了。那也歸功於他,我才真正理解憂鬱症的嚴重性與症狀。
弟弟正值高三且課業壓力正大,家裡對他的期待也很高。他原本是個陽光開朗的孩子,但在失戀後,整個人像是被抽走了靈魂,開始長時間待在房間裡,甚至有時候整夜不睡也不願意與家人交談。剛開始我們以為這只是短暫的情緒低潮,但隨著時間過去,他的狀況越來越糟糕。他告訴我們,他被分手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每天醒來都充滿痛苦,甚至偶爾會有自殺的念頭。他開始在手臂上劃傷自己,試圖用肉體的痛楚來轉移心靈的痛苦。我們聽到後開始嚴格看管他,但越是強行約束,他就越是抗拒,父親某天看不下去,就嚴厲的告訴他必須去學校,完全不在乎他的情緒已然失控,這時發現,強硬地給他解決方法只會造成反效果。
他之後告訴我們,學校裡的同學對他的處境不但沒有同情,甚至有人取笑他,說他是「沒出息的男人」,甚至故意提起他的前女友,讓他的情緒更加崩潰。我們才意識到,原來他的壓力不只是來自失戀,還有來自學校的霸凌與父母的高期待。這些多重壓力讓他喘不過氣,讓他感覺世界沒有任何值得留戀的東西。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的第一反應是給他「建議」。父親嚴厲的告訴他,你只是在逃避,不想面對你失戀的現實,現在你應該去上學,重新開始生活,病就會自己好。然而這卻刺激到他,自殘、喊自殺等行為頻率越高,當時的我是覺得,失戀是人生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經歷,因此我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每天喊他出去玩,說請他看電影、運動等,希望他可以慢慢走出來。但這些做法都沒有奏效,甚至讓他更加抗拒與我們接觸。他覺得我根本不了解他的痛苦,甚至覺得在敷衍他。我們還犯了一個錯誤,就是過度強調「堅強」。我們以為,只要告訴他「要振作」、「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會發生很多次」,他就能學會自我調適。但後來我才知道,憂鬱症患者聽到這類話,只會覺得更加孤單,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並沒有真正理解他的感受。
我發現單靠我們自己的方法可能無法真正幫助弟弟,於是我開始上網搜尋有關憂鬱症的資訊,也閱讀了許多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我才逐漸了解,憂鬱症患者最需要的非外界的壓力或勸導,而是陪伴。他們需要有人傾聽,而不是給予建議;需要有人陪伴,而不是催促他們快點好起來。我認為與憂鬱症患者相處時,最讓我無助的不是他們的情緒起伏,而是陪伴者的不知所措。
當面對一個深陷憂鬱或深受挫折的人,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總會產生一種本能的衝動,「我們應該做點什麼來幫助他們。」但卻很少有人跟你說「該做什麼才是對的?」、「該說什麼才不會讓他們更難受?」害怕說錯話、做錯事,甚至害怕自己無法改變他們的現狀。這種無知與無力感,讓我們焦慮,卻也讓我們學會一件重要的事——接受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然後去學習如何相處。我們往往以為要幫助他們,就必須給他們建議、找解決方案,或是想辦法讓他們「振作」。但事實是,憂鬱症不是靠「加油」或「想開點」就能痊癒的,他們需要的不是指引,而是理解;不是答案,而是陪伴。
當我們不知道怎麼幫助一個憂鬱症患者時,也許最好的做法,就是誠實地告訴他:「我不太知道該怎麼做,但我願意陪著你。」這句話比任何道理都來得重要,因為它讓對方知道,他們不需要強迫自己解釋、不需要承受來自外界的期待,他們可以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會被輕易評價。
在這段過程中,我們學會了一點一點地了解他,學會尊重他們的情緒波動,學會在他們需要時提供支持,而不是急於讓他們「好起來」。於是我們改變了方式。我不再對他說「你要振作」,而是問他:「你今天感覺怎麼樣?要不要聊聊?」之後全家人開始學會傾聽,而非急著給他建議。也不再強迫他做不願意的事,而是讓他自己決定步調。他想躺著的時候,就在旁邊陪他,靜靜地坐著不說話,只是讓他知道他並不孤單。同時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並在旁諮詢相關問題,好能更了解他。
慢慢的,他開始接受了治療,情緒也慢慢趨於穩定。這段陪伴弟弟的旅程,讓我學到很多關於憂鬱症的知識,也讓我學到,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痛苦。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獨特的,對我們來說可能微不足道的事情,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幫助憂鬱症患者最好的方式,不是催促他們快點好起來,而是讓他們知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療癒自己。與其試圖改變他們,不如陪著他們,等他們自己準備好面對世界。
如今,弟弟的狀況比之前好多了。他仍然有低潮的時候,但至少,他知道我們一直在他身邊,不會因為他的情緒變化而遠離他。我也學會了,憂鬱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它的無知和偏見。只有真正了解它,我們才能找到與之相處的方式,幫助身邊的人走出陰霾,迎接陽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