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比較內向的女生,在剛進入大學時因為個性的原因,不敢主動去認識新朋友,所以一開始我都是獨自行動,或是在一旁默默聽著一群人的交談,也因此擔心無法融入早已形成的交友圈而遲遲不敢踏出那一步。那時我還做著等別人來找我的美夢。但現實卻是沒有人會特別注意一個總是待在角落、不主動參與的同學,於是我的大學生活在最初顯得有些孤單。直到分組時,成為組別的邊角料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不太喜歡這種感覺,所以後來便開始思考,難道我要這樣過完整個大學四年嗎?答案顯而易見於問題的反面,於是我開始尋找方法,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擅長社交。
我先在網路上查閱了大量資料與許多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之後嘗試以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一般學生的社交行為。發現有多項實驗及結論都有提到心理學能非常完美解釋人們的行為,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人相處,於是我開始深入了解心理學在社交中的實際應用。
我有看到一個名詞叫做曝光效應,大概意思就是在講將某個群體接觸某個人或某個話題的頻率提高時,也會更容易對其產生好感,這剛好可以解釋為什麼多與同一群人互動,即使只是簡單的聊天,也能慢慢建立熟悉感。而另一個名詞–鏡像神經元也是一個非常常遇到的事件,當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時間拉長後,會有無意識地模仿對方的語氣、表情與行為時,便能夠增強彼此的親近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更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交流,久而久之就被同化了。
對我幫助很大的一個觀念是社交交換理論,該理論指出,人們會根據社交互動中的「回報」與「成本」來決定是否維持這段關係。這讓我開始反思,與哪些人交往會讓我感到自在,哪些人則讓我覺得疲憊,也就是說,透過將感覺轉換成可量化的形式去比較抉擇要不要維持這段關係,我認為與前面所提的鏡像神經元不同的是,鏡像神經元比較像是已經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了,但社交交換理論則是以量化方式去篩選,對我這種比較內向的人還說,在多方考量的情況下,社交交換理論是比較符合我所想要的。
於是我想先從身邊的人開始,嘗試與座位附近的同學搭話,從課業問題或共同的老師開始交流,發現這樣的對話比想像中自然許多,也可以先篩出願意主動跟我聊天的朋友群。但實際嘗試主動交流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因每堂課都不同座位,所以有時鼓起勇氣和別人攀談後,卻發現對方只是敷衍回應,甚至有部分人並不熱衷於交流,這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社交。後來我意識到,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成為朋友,有些人只是人格特質不同,或是他們本身也不習慣與陌生人建立深厚關係。我開始接受這個事實,不再因為一兩次的冷淡回應而感到氣餒,而將重心放在那些對我有回應、願意交流的人身上。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就像是網路世界的同溫層效應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樣適用。例如韓國偶像、卡通、電影等,當我加入他們並與其分享想法後,發現竟有幾個同學能與我產生共鳴。這也讓我明白,擁有共同的興趣不僅能打開話匣子,還能讓彼此更快建立連結。從一開始的跟風了解,到後來真的對某些話題產生興趣,我漸漸能在不同的社交場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擁有固定的交友圈。緊接著我意識到,並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夠成為真正的知心好友,即便興趣相投的朋友仍會有紛爭,又根據社交交換理論所說,在人際關係中,數量並不代表質量,要找到真正契合的人,仍然需要時間和觀察。
所以之後我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下,對朋友進行分類,這並不是刻意劃分層級,而是讓自己更清楚哪些朋友適合深交,哪些人只是一般的點頭之交。透過一個一個了解,發現有些人能夠在困難時刻給予支持,耐心傾聽我的煩惱,並且相處起來讓人感到放鬆,而有些人只是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才短暫熟悉,真正遇到問題時,他們未必會站在你身邊。這個過程讓我學會如何去經營真正值得珍惜的友誼,而不是將時間浪費在表面關係上。
之後我慢慢總結出了一套交友的秘訣。第一點:不要害怕主動出擊,因為大部分人並不會特別去注意那些不主動表達自己的人。第二點:找到與自己興趣相符的圈子,不要刻意融入他人,讓社交變得更自然。第三點:珍惜那些真正願意為你付出、能夠相互扶持的人,並對不想相處的人敬而遠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不要得失心重,對人際關係保持彈性和開放的心態,因為關係是會流動的,因為人際關係中就也只是人生不同階段的變化而已。
現在的我,比起剛進大學時已經成長許多,我有屬於自己的朋友圈,也正按照自己專屬的生活步調走,希望未來無論進入什麼樣的新環境,都能夠運用這些關於人際關係的經驗,快速適應、找到真正契合的夥伴。同時也希望這段經歷能夠鼓勵和我一樣曾經內向、不知道如何社交的人,讓他們知道,朋友不是靠運氣,而是可以靠學習謀略一點一點建立。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