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會去圖書館自習,其實是因為學校的完善教學機制活動,要求每週要完成一定時數的自習,原本只是為了完成規定,但沒想到這樣的安排,反而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也讓我慢慢調整了自己的讀書習慣。
說實話,圖書館的環境也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樣,每個人都超認真,還是會有人滑手機、聊天、甚至睡覺,不過因為畢竟是圖書館,氣氛還是比較安靜,乾淨的桌子、安靜的空間,比起我家堆滿雜物的桌子,真的更容易讓我進入狀況,雖然也不是百分之百專注,但比起在家那種容易被東西吸走注意力的情況,在圖書館,我會更有動力想要把手邊的事情完成。
以前的我常常拖延,一份作業可以拖個好幾天才慢吞吞地寫完,現在我會盡量利用在圖書館的時間集中處理事情,效率自然提高了不少,也因為這樣,我開始習慣把每天的待辦事項記在記事本或行事曆上提醒自己,一方面是怕忘記重要的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自己看到進度,每當完成一件事就能打個勾,那種成就感會使我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這學期期中考前,我特別提早安排了自習時間,例如先把一些報告寫好,不像以往拖到最後一天才熬夜趕工,雖然不是每天都去圖書館,但在某些比較難的考試前一天,我花了六個多小時坐在圖書館讀書,效率真的比待在家好很多,再加上平時有固定來圖書館的習慣,這次考試週我就沒有像以前一樣讀到半夜甚至隔天早上,準備過程也比較穩定,壓力也少了很多。
這次的經驗讓我開始相信,規律和空間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學習狀態,圖書館對我來說,不只是個讀書的地方,更是一個幫助我切換模式的場域,當我坐下、翻開筆電或課本的那一刻,心裡就會自動轉成該做事了的模式,就算當下沒有特別有動力,也會告訴自己:「先做個半小時看看」,比起在家放空或一直滑手機好太多,慢慢的我不再那麼容易被拖延牽著走,也比較能掌握自己的時間。
後來我發現,改變學習方式其實不需要什麼大轉變,反而是從一些小地方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像是記錄代辦事項、定期換個讀書空間、替自己設定完成時間,這些習慣加起來,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大大降低拖延和焦慮感,更重要的是,我不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或作業而讀書,而是學著主動去安排時間、照顧自己的步調,讓整個過程變得比較順,也比較能持續下去。
這段過程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學會了怎麼跟時間相處,也更理解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節奏和環境,才能好好學習,不是說我現在完全不會分心,而是我知道該怎麼讓自己回到正軌,而圖書館,就是我找到這個節奏的起點。這段轉變讓我更清楚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效率最好,雖然還不敢說自己變得多自律、多厲害,但至少我知道,學習這件事不一定要痛苦,不一定要熬夜趕工,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其實可以讓整個過程變得輕鬆一點。
後來我慢慢體會到,學習效率不只是「有沒有努力」的問題,也跟「學習的條件」有關,對我來說,圖書館是一個可以讓我比較容易靜下來、進入狀況的地方,它不會強迫我用功,但會默默讓我更容易靜下心來,專注在當下。比起在家一邊讀書一邊忍不住想躺在床上休息,或者在手機滑幾下就一個小時過去,圖書館變成我切換心情、專注處理事情的一個開關。
不過,我也發現這樣的方法不是對每個人都適用,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在咖啡廳聽著背景音,有些人可能反而在自己房間更自在、有安全感,我想表達的不是應該要在哪裡唸書,而是有沒有找到那個能幫助自己進入狀態的地方,空間不只是物理環境,它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考方式,甚至會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覺。
最後我想說,空間真的會影響心情,也會影響我們怎麼安排時間,當我習慣在圖書館讀書之後,對時間的感覺也變得不太一樣,原本會覺得讀書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但現在反而比較能冷靜的去安排每天要做的事,也比較不會那麼容易焦慮,雖然還是會分心,也不是每次都能完全照計畫走,但至少我知道,自己找到一個比較能穩定下來的地方,也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這對我來說已經很有幫助了。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