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進入大學時,對於「時間管理」並沒有太多概念。高中時期的生活被學校排得密密麻麻,從早自習到晚自習,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可言。然而,大學的自由度大大提高,課程時間可以自己選擇,也沒有老師每天盯著你交作業或複習考試。剛開始我覺得這樣的生活非常輕鬆,終於可以按自己的節奏過日子,不再受限於學校的規定。但沒過多久,我就發現,當自由多了,責任和自律也跟著變得重要。
大一的第一學期,我選了不少課,也參加了一個系上的社團。一開始很有幹勁,每天排滿行程,覺得自己很充實,但慢慢地,問題就出現了。作業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動筆,考試前才熬夜猛讀,有時甚至連社團活動的時間都會忘記。那時候常常覺得一天根本不夠用,事情多到做不完,壓力也隨之而來。有幾次明明有報告快到期限,卻因為安排不當,最後只能交出品質不佳的成果。那段時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別人看起來能做這麼多事,還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得井井有條?
後來,我開始學著用行事曆管理時間。從最簡單的方式開始—每天列出該做的事情,按照優先順序安排時間。剛開始我用紙本筆記本,把一週的課程、作業截止日、報告時間表都記下來,再把每天的空閒時間用來規劃其他任務。漸漸地,我發現這種方法讓我心裡有底,不再那麼容易慌張。即使臨時有事情插進來,也能看著行程做出調整,不會一團亂。
除了紀錄行程,我也學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不要高估自己的效率,也不要低估事情所需的時間。以前我總以為一篇報告只要一個晚上就可以寫完,結果真正開始寫時才發現資料不夠、邏輯不通,常常弄到半夜。現在我總是提早幾天開始動筆,先做資料蒐集,接著擬大綱,再逐步完成。這樣不僅能減少壓力,也讓我有時間修改內容,提高整體品質。這種提早準備的習慣,也慢慢影響到其他生活細節,例如安排讀書計畫、預習課程內容,甚至連朋友約聚餐,我也會先看過自己的行程再答應。
此外,我也逐漸學會在生活中劃分「重要但不緊急」與「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大學生活中的誘惑很多,有時候一場聚會、一次出遊就佔去了整個下午或晚上。當然,我並不認為娛樂是不好的,適度的放鬆也非常重要,但若因此壓縮了學習時間,就容易陷入惡性循環。我學會設立界線,例如每週固定幾個晚上是專注時間,拿來寫作業或準備考試;而週末的某個時間段則留給自己放鬆或與朋友相聚。這樣的安排讓我在兼顧學業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也讓自己不會因為一直壓抑娛樂而感到疲憊或倦怠。
在學習如何管理時間的過程中,我也體會到「自律」的重要性。再完美的計畫,如果缺乏執行力,也只是紙上談兵。有時候真的會遇到不想動、不想讀書的時候,這時我會告訴自己:「只做 15 分鐘,如果還是做不下去就休息。」但通常只要開始了,事情就能順利進行。這種「開始比完美更重要」的心態,幫助我克服了很多拖延症的時刻。
經過幾個學期的調整,我發現自己不僅變得更有條理,也更能掌控自己的時間與生活。雖然偶爾還是會有臨時打亂計畫的情況,但我已經能夠冷靜地調整,而不是像以前手忙腳亂。時間管理讓我從一個總是趕死線的學生,變成能夠提早完成任務、有效安排生活的人。
當我回頭看這段大學生活的成長歷程時,最有感觸的莫過於從混亂中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節奏。時間管理對我來說,不再只是把事情排好順序那麼簡單,而是一種對生活的主動掌握。我學會在忙碌中找到空隙,在壓力中維持彈性,也懂得尊重自己的時間與能量。每一次提早完成作業、每一回妥善分配讀書與休閒的時光,都是對自我能力的一次肯定。
有時候,當我看見身邊的同學還在為截止日手忙腳亂時,我會想起曾經的自己。那種被時間追著跑的無力感,是我最不想重回的狀態。於是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規律與效率,也更願意去嘗試新的方法來優化自己的時間使用方式。時間不會因為我們慌張而變多,也不會因為我們懊悔而倒流,但只要我們開始重視它、善用它,它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推往更成熟、更有掌控力的自己。這份轉變,不僅讓我的大學生涯更踏實,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