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管理學院的學生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具體能夠應用在職場的技能有哪些,大範圍的商業知識以及廣泛的學科,似乎沒有聚焦在某項專業技能上,學很多卻不專精可能是有些商科的痛點。我透過三年的學習與實踐,逐步摸索出一套結合「時間管理、技術工具、實務應用、證照考取」的系統化學習,能夠銜接職場實務的橋樑。
時間管理與目標設定:以終為始的規劃法
學習策略的起點是明確的目標設定。大一升大二暑假時,我便意識到清晰的長期規劃能為大學生活提供方向感。例如,我設定「三年內考取五張金融證照」的目標,並將其拆分為年度計劃:大二完成基礎證照(如金融市場常識、風險管理),大三挑戰進階資格(如衍生性金融商品、金融科技力)。這種分階段目標的設定,既能避免因課業壓力而迷失方向,也能透過階段性成果累積信心。 而且規劃長期的目標通常會比短期的目標更容易堅持下去,我可能因為期中期末考也需要讀書,所以學期中的課業比較重就會先將證照排除在學期中這段時間,而剛開學這段時間通常還在甜蜜期,所以能夠先給自己訂一張證照目標,其餘的再利用寒暑假,我自己是從大二開始考相關金融證照,目前大三已完成了 6 張金融相關證照,以及自己學系貿易相關的 2 張證照。
還有跨領域工具的整合也帶來意外收穫。我自己是報名了一個校外競賽「TWOR 校園創意推廣競賽」此競賽是為了宣傳在電子支付市面上規格各異、無法互通的情形下,由財金公司串連「銀行」及「電支機構」兩大支付體系推出的支付模式,我結合攝影審美與金融知識,拍攝反映電子支付痛點的作品。透過鏡頭語言呈現「錢包與斷裂鏈條」的意象,直觀傳達支付系統互通的迫切性。這種「技術+知識」的跨界應用,不僅贏得評審青睞,更深化我對金融科技趨勢的理解,參加「轉瞬即 Pay 攝影競賽」時,我深入研究台灣電子支付產業鏈,發現跨境業務的潛力。這促使我在選修「互聯網金融」時,特別關注區塊鏈技術在金流整合的應用,這種「競賽→學習→再應用」的過程,能持續深化專業深度,相關競賽不僅意外獲得銅獎還讓我結合了實務上的應用,對於金融科技領域有了更多的理解。
有競賽經驗讓我發現視覺化表達則是另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於是我又報名學校「品德教育海報競賽」中,我以 Canva 設計靜態海報。海報部分,我運用對比色塊凸顯校園浪費問題,並以簡潔圖標取代冗長文字,強化觀眾的情境代入感。這項經驗讓我體悟到:工具的精髓不在功能多寡,而在能否精準傳遞核心訊息。 而這些經驗正是我們平時在課堂中不會參與到的部分,課外競賽與金融證照的準備,是我大學生活中並行的兩條成長軌道。競賽:從理論到創意的轉譯器,證照:系統化學習的指南針。競賽激發實戰創意,證照深化專業底蘊。
我會寫這篇文章是認為學習不該只是追求成績,我在升大學時部沒有認知到,大學跟高中的不同,依舊是困在那個只看中成績排名校名的牢籠中,大學生的路是自己走的,無關乎你的學校你的成績,想學什麼想嘗試什麼直接去試去學,不要為自己找藉口,而且在大學期間社會對於學生的包容度是高的,我唯一比較遺憾的是我大一非常的不認真,非常沒有目標,大二開始設立目標及執行,但很多想嘗試的機會都是後知後覺,截止日早就過去了,只能做的就是調整步調明年爭取。再一學期後就要大四了,目前還欠缺的就是實習經驗,所以若有讀到我這篇文章的學弟妹,記得大一開始就可以嘗試去找實習了,因為我是到了大三才開始找實習,其實很遺憾自己並沒有切身體會到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都去試試。
最後,管理學院的學習不應侷限於課本,而是將知識、工具、經驗與人脈交織成個人化的「能力生態系」。透過目標導向的策略規劃、技術工具的靈活應用,以及持續的反饋優化,我們能在大學階段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關注新興市場與金融科技,是為了在變動中保持前瞻。」唯有將策略轉化為習慣,才能在未來的職場賽局中,成為永不下場的贏家。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