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進入心理系後我開始探索自己究竟適不適合繼續往心理領域深造,除了考慮這個面向外也持續的探索自己究竟適合諮商還是臨床?是與兒童工作,還是與青少年、成人或老年人工作?因為這些疑問,我在大學期間我非常積極的努力爭取每一次見實習的機會,累積實務經歷充實自己履歷的同時,也希望能找到自己所想前往的方向。
大甲鎮瀾兒童家園
實習期間入住兒童家園與各種年齡層的孩子共同生活,家園中的孩子多為無依兒童或是原生家庭無法提供照顧,我觀察到失親兒童的特徵之一為高依附需求,家園裡師生比例懸殊,提供陪伴與關心時,必須特別注意公平性與兒童的感受,避免造成兒童失落或是被忽略。照顧到發展遲緩的孩童時,我使用教具訓練他們的能力,我理解短時間的訓練成效有限,我依然相信刺激與練習能夠增進能力,透過早期療育提升兒童的生活自理與認知能力,我能提供心理學的專業方法,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幫助。
伊甸基金會兒童發展篩檢志工
在伊甸基金會經過臨床心理師培訓,並於現場進行實務的觀摩學習之後,正式成為兒童發展篩檢志工,服務的對象為 0 到 7 歲的學齡前孩童,透過發展篩檢量表檢查孩子的發展進程是否有明顯落後,再交由社工師進行轉介,篩檢結束後與家長進行衛教,特別是在孩子的篩檢結果低於平均值時,和家長的溝通技巧是很重要的一環,運用會談技巧,使用溫和堅定的語氣,在傳遞正確資訊的同時避免家長產生不必要的焦慮及擔憂,讓家長感受到被支持並不孤單。
熟悉學齡前孩子發展的進程外,我對社會的支持系統也有更佳的了解,不定期的志工聚會中互相分享彼此遇到的不同案例,讓大家共同成長,在聽到社工師分享孩子後續的追蹤改善情形時,感受到助人的意義。
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科
從三年級下學期到大四上,在草屯療養院的臨床心理科進行為期一年的見習,協助心理師帶領 ASD 與 ADHD 學齡孩童的潛能發展團體、學齡前及低年級的親子成長社交溝通團體,從旁觀察狀況、陪伴與鼓勵成員,孩子發生爭執時協助心理師穩定其情緒。
見習初期,面對不同特質與需求的個案,我顯得有點手忙腳亂,當孩子間發生衝突時不知該如何應對,只能求助於心理師,但經過了半年多的見習,如今我面對上的狀況時能夠沉穩的處理,像是在和孩子建立關係上,我會花時間去了解孩子們有興趣的卡通、遊戲,透過共同話題加深與他們的連結,在孩子情緒激動時,帶領孩子轉移注意力、深呼吸,讓孩子先緩和情緒,再好好的和他溝通。團體結束後與心理師討論個案的狀況,能夠深入了解每個個案的狀態和治療進程,在下一次團體進行時,能夠與個案有更良好的互動,提供對個案有效的幫助,學習團體治療的技巧,進而達成心理治療的目標。
教師支持中心"薪傳傳心"教師主題團體助理
在草療見習期間,心理師肯定我在團體中的付出與能力,邀請我協助她主持的兩場教育部教師支持性團體,擔任助理的工作。在團體前協助臨床心理師處理行政業務,並擔任觀察員,詳實記錄對中心進行回報,在為期 8 週的團體時間,我在現場觀摩心理師運用傾聽、澄清、支持等帶領團體的技巧,每一次結束後都與心理師討論,加深對正念的認識,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例如:使用葡萄乾為媒材,練習專注於當下的五感。我也將正念的技巧帶到生活中, 在面對考試壓力時能緩解自身的壓力,重新專注當下。
彰化基督教醫院帶領老年失智症團體
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得憶園,我參與失智症長者團體的活動設計及帶領,在團體方案設計時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除了要考量團體成員的認知能力外還要考慮他們的身體狀況,因此在團體實際開始前我們進行了非常多次演練,但在實際接觸到成員後發現仍舊有很多未考量到的部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寶貴的學習經驗,理解到個案的狀況會是有變化、不可控的,任何情形下都應該有多重的準備。
結語
回顧這些年累積的實習與見習經歷,我很感謝當時的自己願意花時間花心力勇於嘗試並累積自己的經歷,從學齡前團體到青少年輔導,教師支持團體到失智團體,一路上我盡我所能地參與體驗了各式各樣的實務工作以及不同的族群,每一段經歷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和探索,幫助我在心理這條路上走得更深更遠,雖然至今我尚未能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但我相信這些經歷都會成為我前往專業上很好的養分。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