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時,看著老師教導我們溫柔的模樣,以及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想要成為一名老師,所以我在家開始會把桌椅排好,拿巧虎的書當課本擺在桌上要「空氣學生」寫字、讀書,還會幫他們批改作業,假裝跟學生有互動,現在想起來如果大人們看到我這樣,應該會覺得有點恐怖。後來弟弟比較大之後,換成教他ㄅㄆㄇ以及帶他玩活動,這些活動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其中一個小遊戲,是在很多格的櫃子拉門上寫數字,當我唸數字時,他就要將球丟到對應的拉門,就可以得分。一開始我弟還會配合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有自我意識後,就不理我了,隨然沒人可以教,但是在平常照顧他的時候也很開心。
到了國中、高中學到了台灣有少子化的趨勢,學測後就沒有選擇讀教育相關科系,而是讀跟現在趨勢較近的科系。大一、二收到教育學程說明會邀請函,聽得時候興致勃勃,但是家裡沒有人在類似產業的公司上班加上對於未來很未知,所以最後我也沒有去參加課程,後來覺得蠻可惜的。
到了大二暑假的時候,突然想找個打工,於是我開始上網找職缺,發現有專門教兒童程式以及機器人的夏令營,雖然很緊張面對新的挑戰,但我還是投了履歷,結果我真的應徵上了,但因為不是讀教育科系,所以在當講師前,會先有教育訓練讓老師們知道如何教導以及應付學生的狀況。再來就是當助教,先邊做邊學習講師是怎麼把自己的知識融會貫通後簡單的交給學生,和如何控場,這點很重要,因為小朋友們很容易因為一個小事情就全班失控,還有小朋友爭吵時要以客觀的角度判斷為甚麼會有這個問題,並確實告訴他們該如何保護自己以及不能傷害別人。此外,還需要學會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專注和積極參與。
我學習完進入狀況後,就開始接手當講師,因為教的對象是國小 1~6 年級的學生,所以上課前還要調整課程的規劃以及難易度,講義還要加上注音讓低年級小朋友能夠讀懂。在第一堂課時,要跟全班立好規矩以及獎勳、懲處,他們才會聽話;然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低年級的學生雖然不太理解內容,但他們勇於嘗試,並且總是會舉手問問題,這也讓我感到他們對學習的渴望。不過,也因此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心力去照顧他們的學習需求,讓他們能夠在過程中不斷進步。而高年級的學生則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們會做出很多有趣的變化,展現出創意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同時也容易出現搗蛋的情況,這時候需要更多的心思去管理班級秩序,確保課堂不會失控。此外,午休時間也是一個挑戰,我需要先仔細盯著,確認每個學生都已經安靜入睡,才能安心休息。這段經歷讓我更加明白,做老師不僅是教學,還需要細心觀察每個學生的情況,提供他們適當的支持與指導。
雖然整個過程的勞動強度非常高,但我覺得那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最快樂也最充實的時光之一。每一天都在面對新的挑戰,不論是備課、調整教材、應對不同年齡層學生的學習狀況,還是面對突發的課堂混亂、學生之間的衝突,我都必須不斷思考、學習、成長。尤其當我站上講師的位置,發現孩子們因為我的一句話而恍然大悟、因為我準備的活動而興奮不已、因為我設計的互動而願意主動參與時,那種成就感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每當看到他們在課堂上開心地舉手回答問題,或是在成功完成一個小專案後自豪地向我展示成果,我的內心就會湧上一股溫暖的感動,讓我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現在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想必也是心裡有個想要當老師的夢想,或是有一個自己很想做的事情。或許你現在還在猶豫,不知道自己能否實現這個夢想,或者是否應該去轉換跑道。但無論如何,這份渴望與夢想,都是心中未來的希望,甚至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願望。其實,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嘗試與挑戰的過程,我們只有在年輕的時候,才有更多機會去選擇,去體驗不同的事物,去感受那些我們尚未觸及的領域。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