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創立自己的問題意識與創作動機,不要拘泥影像的來源。以前的我覺得照片就是親自拍下的照片,而利用其它照片就等於不是自己的作品,但聽完攝影老師的分析後,發覺攝影書的目的在於傳達什麼意識型態及創作動機,這才是最主要的。而攝影書形式多樣化不是只有兩兩對照的形式或者是夾帶些真的照片或是物件黏貼上的。多閱讀累積觀看經驗,去思考他們如何解釋這件事情。這給我了些啟發,空隙有時候也代表著某種意涵,像空白紙有時也能傳遞訊息一樣。
攝影對我來說算是紀錄生活,如隨筆記下生活中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一件事/景/人,在往後的日子拿出來留念時,成了有溫度與時代不同的回憶,就如紀錄片一樣,我們可以用腦袋記下一切,但會因為歲月逐漸失憶,只有攝影不會,它會替我們保存,不論掛在何處,都從無生命變成有生命,是個對於人生態度的儀式之一。
你覺得攝影是藝術嗎?我認為攝影必定是個藝術。
藝術在於傳遞內容,抽象與具體,對自我會對他人,在我的想法裡,假使這個作品涉及至商業目的就不算藝術,藝術是無價的。每次看見其他人的攝影作品,大多時候是傳遞某種意象,是生命故事抑或紀錄瞬間的美好,或是在一個抽象且無生命的景象裡賜予它另一種定義,這是一種創作模式,而創作正是藝術的主體,不受外界社會的定義,只屬於另一個時空的,所以我才說一般商業目的的作品是不能堪稱為藝術,但攝影是。
我喜歡攝影,所以在 2024 年參與了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的攝影課程,以下內容是我在課程中學習到的攝影思考應用。其中一項作業為「蒙太奇」攝影- 15 分鐘成名。這是老師給予「蒙太奇」攝影的描述:
「15 分鐘成名關係是每日的,日常的 15 分鐘找出一個主題來拍,還沒成名的一組」。15 分鐘成名系列因為之前攝影不被認為是藝術,所以有些攝影者才想辦法讓攝影形成的影像不那麼銳利,因此才從黑白達到有色彩,類似繪畫的方式,因此才逐漸靠近成為藝術。這是之前我不知道的事情,我一直以為攝影就是藝術但沒想過之前被認為不是藝術。
一組 15 分鐘
10 照片 5 紙(放上文字)
照片要印出來 4×6(字條越簡約越好)
順序要有意義
另外一組 15 分鐘
蒙太奇式的方式可以二次構圖一定要用拍的(字條越簡約越好)
順序要有意義
兩者排列不一樣可以越跳躍越好,文字不一定要輔助照片看自己選擇,並且都不要成名的,全部都一樣但都不一樣,空間是固定但人事物不同,一定要蒙太奇。虛/實景來續情細節。
引導思考問題:
Q:評判一張好的攝影的根據是什麼?是影像背後的故事,還是構圖上的技巧?
Q:請問人人一台手機,甚至手機的照相功能都贏過了 camera,而這種現象攝影師還有生存之道嗎?
在攝影課程裡,老師給我們欣賞《劉必稼》台灣紀錄片。以下為思考問題。
影像的開頭與結束皆使用了劉必稼的定格影像,他們構圖上幾乎一致,明顯的差異是前者的劉必稼有著上衣,後者打著赤膊,你怎麼去理解這兩個影像的使用?有何敘事的功能?
我的想法:天氣以及當下所作的行為,勞動、苦工,他們在搬運石頭,而或許身上的肌肉線條像是代表著昔日往常都在進行這樣的行為。
影片一開始就透露這部片記錄的時間約一年,後續透過字卡指出了幾個時間點,分別是二月、五月、七月、九月、二月,你覺得為何要強調這幾個時間?與敘事有何關聯?
我的想法:像是到了五月就是端午節那天長官來來讚許各位老兵了付出
為何導演不將訪談畫面放入影片,而要採用畫外音的方式呈現?
我的想法: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假使只是一個單一的採訪就顯得無趣,且在訪談加入對應的景象或許能讓觀看者感受他所說的當下。
你如何看待音樂在這部片的功能與角色?音樂出現時通常在什麼時刻?搭配的是什麼影像?
我的想法:景象的氛圍。音樂在片尾中的街道上出現以及一個人在街道上行走時。前者感覺是想表達熱鬧,後者感覺是呈現淒涼,兩者對比,襯托出後者的孤獨。
劉必稼在車站買票時,攝影機原本在他身後,但下一個鏡頭卻馬上出現在票亭內拍攝他,似乎是導演請劉必稼配合延長動作時間或重演,以便他能拍到完整的動作,你覺得導演為了拍攝而指導人物動作,這是否會影響紀錄片的真實性?
我的想法:我認為不會,因為被拍攝者他所作的行為只有自己知道,但是攝影者的目的不就是在把整個空間整個情節呈現出來嗎?假使這個舉動能夠把紀錄片呈現的更完整那我反而不會覺得是壞的打算。而這也關乎你打算把紀錄片怎樣呈現給觀眾。
導演拍攝劉必稼與其他老兵多採取仰角鏡頭,但拍攝片中巡視的長官方式卻似乎有所不同,你認為導演為何選擇如此拍法?
我的想法:比起長官更看重老兵的付出吧!
編導式攝影把真人安排在真實環境中拍攝,其成像的結構不但和拍攝電影無兩樣,結果也類似電影劇照。這種劇照比較類似漫畫書中的單格圖象;猶如是嚴重流動影像的停格;扮演著相關劇情前、後想像的連結。
「編導式攝影」理論
當靜態照片可以去模仿電影劇照形式時,本意卻往往要向觀眾明示「這不是真的紀錄」。然而,「編導式攝影」如此虛構客觀的幻像。寓言式的表現和真實的對話。你為什麼要拍攝呢?因為改變的唯一方法就是放慢速度,重新檢視一切藝術品是印證藝術動機的成品。它是一種器具也是一種傳播工具。只有當繪畫回到自身並且只為了自己而生產時,才算是自我的批評和詮釋。真正的藝術品是具有顛覆性的。
「在鏡頭前表演,在保有自己的情況下成為他人,將一切化為可能。」-濱口竜介編導式攝影把真人安排在真實環境中拍攝,其成像的結構不但和拍攝電影無兩樣,結果也類似電影劇照。這種劇照比較類似漫畫書中的單格圖象;猶如是嚴重流動影像的停格;扮演著相關劇情前、後想像的連結。
下方附上作者資訊,歡迎有相同興趣的朋友聯繫交流!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