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每位學生在學習中必定會觸碰到的課題,讀書學習上會遇到許多課題,如時間的分配、工具的使用、上課的習慣等,都會影響學習成效。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應事先熟悉自我的習慣,並善用身邊的工具、資源,才能讓讀書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學習從來不是囫圇吞棗,不可能一夕間就能理解全部的知識,尤其是在大學學術上,講求學術專業、脈絡及相關理論,這些都需要下功夫去閱讀以及理解,才能夠去自我吸收、甚至是運用在學術上。
技巧 1:讓實務與學術結合,手機也可以是學習的工具
我認為學習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從「生活」中去學習、吸收,不僅較無負擔,同時也可以結合比較實務的案例結合學習,並且加深記憶。我就讀公共事務與行政管理學系,其中學習之內容包含法律層面的「法學緒論」、「行政法」、「憲法」等,需要關注憲法法庭的判決、社會時事新聞等,從中去知悉現行的法律制度是否有更新、或是法界的最新案例等;而管理學層面「人力資源管理」、「專案管理」、偏向實務面的「非營利組織與管理」、「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或是必修課程「政治學」、「公共政策」等,更是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就有養成追蹤不同政治立場的新聞帳號、關注政府網頁、追蹤各類協會,讓手機、社群媒體也成為我學習的地方,使手機不再是綁架學習的枷鎖,而是利於學習的好工具。
現在手機科技發展快速,如何正確運用也相當重要。例如可以利用 Chat GPT 找一些靈感或是脈絡,可以讓自己先有初步概念後,再找書籍、期刊雜誌等去認證以及深入;另外也可以追蹤 Instagram、Facebook 等粉絲專頁,有些帳號會更新每日英文單字或是最新國際新聞,甚至是有些協會、非營利組織等會發表自身專業文章或是對於社會事件的看法,身於現代,我認為了解不同的立場、從手機去看不一樣的世界,再將其中與書本知識、學術結合,可以更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讓自己從中省思、激發出不同的火花,將手機延伸成為學習、獲取新知的新管道。但前提是需要追蹤較有公信力的帳號,並且要試著學習媒體識讀、獨立思考,才能正確地學習新知。
我認為學習要融會貫通與將知識應用於生活之中,方能將知識攜帶著走,而不是隨著考試就將知識拋諸腦後,因此與實務結合、加深印象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各個課程其實都環環將扣,應此將知識深入腦袋之中,並能夠活化運用,就成為是否能成功領悟與學習的關鍵。
技巧 2:樹狀圖與找關鍵字
我時常看到身旁有許多同學,在閱覽教科書是翻頁、用螢光筆塗過就算看過,日後才發現知識無法吸收,總是重蹈覆轍導致學習成果低落。我建議在每個學科章節,可以提前大致看過一遍內容,並且在即將要深入閱讀前,畫一張樹狀圖,讓自己先初步了解課程、章節架構,如此一來比較不會迷失在小節之間,也能讓自己更快速上手學習。深入閱讀後,我會依照各章節中找出關鍵字,濃縮各章節的精華,有助於日後複習以及回顧,並且試著從中找出重點,重新畫樹狀圖,讓自己更容易複習以及理解內容,在彙整的過程中,也相當於將自己所讀的成果與吸收程度,做一個總結以及複習。畫樹狀圖與找出關鍵字等,實質上是在訓練自己整合資訊的能力,以及對該次學習做一個概念考核,同時可以對該章節範圍更加有脈絡與理解,我認為這符合現代人所需具備的能力,因為身處具大量資訊的時代,如何找到脈絡並且嘗試去分析,已經成為趨勢,這種技能可以從準備考試的書中慢慢著手練習。
技巧 3:妥善運用學校資源
在大學中,其實有許多資源可以利用。像是圖書館中,就有大量的圖書館藏及線上資源。我很推薦「HyRead」電子書資源,例如準備多益單字、練習英文聽力、看英文雜誌等,可以於該平台完成,也不用舟車勞頓去圖書館借實體書;甚至是有些比較難借閱的教科書、參考書等,在該平台也可以採線上方式閱覽及借閱,除了可以省下一筆開銷,也可以運用該平台資源,拓展學習管道。另外,學校也有推動相當多的自學計畫,像是小藍菇、讀書會等等,由自己和同學進行組隊並且自主學習,透過計畫可以和同學相互監督讀書進度、並且在計畫安排之下完成講座心得及回報成果,除了可領取獎勵金,也可以督促自己的閱讀習慣以及和同學切磋準備考試的方法。此外,系上及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辦講座、研討會等,除了在書桌前讀書外,也可以多參與學術活動,活絡課本以外的知識、讓自己更能夠深入學術圈、了解學術界的趨勢。
技巧 4:找到自己適合的讀書時長
學習上時間分配也相當重要。大數人在準備考試或是學習時會將時間集中,但長時間坐在書桌前面,有時候反而會導致注意力更不集中、精神渙散,導致看了一整天的書反而沒有吸收到多少。除了讀書外,我認為也需要有休息時間、讓大腦緩衝大量的知識,或是可以到外頭走走、獎賞自己(例如讀書一小時可以看手機等),不讓讀書成為一件有壓力的事,也能因為休息讓知識更充分的被吸收;自己也能因為設定的獎賞,而使讀書的動力更加持久。
安排讀書時程時,我會提前規劃讀書行程及進度,並設定幾日的緩衝期,讓自己讀書計畫更有彈性,自己也不用因為章節困難、理解需要時間,而緊蹦的面對自己設下的進度,導致更多的煩惱產生。所以設定進度緩衝期,我認為可以讓學習更富有彈性、自己也不用害怕永遠被目標追著跑,而因為壓力的關係,產生放棄的念頭。
每個人對於讀書時長的注意力不太相同,大家可以嘗試找出屬於自己的讀書時程,也可以嘗試番茄鐘或是依照學校、考試科目時程進行讀書時間的規劃,每個人讀書習慣因人而異,也不用擔心大眾的讀書方式不適合自己該如何是好,應該慢慢地摸索、並且從中發現適合自己的讀書模式。畢竟如果長期在書桌前耗時間、分心,最終卻沒有學習到什麼,反而更得不償失。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