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想要分享如何學習及找到自己的動力和目標,是因為我在大學之前對於課業及上課的積極度都不怎麼上心,把重點都擺在打工,因為家中需要幫忙負擔所以高中我便開始打工,因為自己其實沒辦法一心二用,便本末倒置地把心力都放在打工上,對那時候的我而言,我的想法是:我付出的時間變成了薪水,這是一個付出就有收穫的模式,但讀書並不能保證我一定能拿高分,所以那時的我認為打工比課業重要。
升上大學後也不例外,因為家庭的影響,我很早就獨立規劃自己未來的目標,只不過方向要靠自己慢慢摸索,當時我在 Podcast 聽到一句點醒我的話:「人賺不到自己認知以外的財富。」這時我才發現知識的重要性。
我確實因為知識不足而吃了很多虧,所以才有這樣的感想。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夜市拉麵店,那時才 16 歲的我並不知道勞基法、國定假日雙薪,勞健保等等法規,那時我的上班時間從下午 17 點至凌晨 2、3 點,固定一天領一千塊,過年及國定假日只要放假我都會去上班,薪水不變並沒有雙薪,直到高二撐不下去才辭職;第二份工作是連鎖飲料店,應徵後才知道原來國定假日有雙薪以及勞保團保的概念,於是此份工作我做到了學測前的暑假。那時候疫情爆發三級緊戒,出門都要掃碼登記店家,政府有補助疫情期間還需上班的工讀生,印象中是用投保紀錄直接發放,結果才發現這間飲料店根本沒幫工讀生保勞保,而我當時已經要離職專心準備學測,這件事想想也就算了。但是另一位好朋友事後跟我分享他跟店長提出勞保問題,並把申訴書印出來,最後老闆私下匯了一萬元給他,當時我們店裡打工的6、7位工讀生只有他有領到老闆的補償。以上經驗讓我知道了權益是要靠自己爭取的,且要有一定的知識,不然就算有國家保障及規定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權益。
通勤時我有收聽 Podcast 的習慣,剛好聽到一個主題在討論大學生必做的事情,由兩位教授以他們的觀點出發,其中我想分享給大家一段話,教授說:「現在很多學生都本末倒置把打工看得比課業重要,學生繳了好幾萬的學費卻什麼也沒學到,再打工把薪水拿來繳學費,大學應該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學業以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不是打工到還要延畢。」我聽到瞬間覺得醍醐灌頂,才發覺我應該矯正自己的觀念,因為我總是覺得打工比課業重要,沒有工作時甚至感到焦慮,這段空閒時間沒有換成金錢。但是仔細思考後會發現,如果我照著原先的步調讀到大四,大學的我與高中的我並沒有差別,除了打工的存款可能多了一點。
之後我便提出辭職讓自己停下來,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思考自己的目標,發現大一時並不知道自己要努力什麼,上課總是坐在最後面,有些課甚至缺席過多亮起了紅燈,不論班排或系排也總是倒數。反思自己的現況後,我認為確實該改變自己的態度跟學習的積極度,所以在大一升大二的暑假我便開始規劃自己的作息以及讀書的習慣。暑假開始我練習早起,故在大二上我的出缺席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改變,以往早8早9的課我總是睡過頭,即便能趕上也無心去趕。但在習慣早起後,即使前一天很晚睡,即使很累,隔天也還是會硬著頭皮起床趕快出門,從缺席率開始改變,這是我改變的第一步。
我會選擇銘傳是因為我對商科感興趣,不管是金融、保險、證券或是行銷及創業都是比較想接觸的範圍。所以我的第二步就是開始思考自己的志向是什麼,又該如何提升。網路上的資訊其實有些過載了,需要自己吸收跟消化,最終我覺得考取金融證照大概是我這階段可以努力的,所以我便開始查詢可以考取何種證照以及考試用書準備,並且查詢校園多益測驗,知道英文很重要但其實自己的英文程度並不好,對於英文更多的想法是不想接觸因為覺得自己學不會,而學校對於英文學習也有很大的助力,有證照班以及校園考這些資源。我大約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調整自己及思考現階段該做的事,訂定習慣及目標。開學後確實對於整體進步不少,課業積極度提高成績整個就有了大幅度的進步,我覺得還有一點是學校對於經濟不利學生有推出許多可獲得獎助學金的活動,讓我能把重心放在自我提升以及學業上不用去焦慮學費、生活費,而我在維持學校課業的同時也在進行自己安排的目標,在大二上結束時我拿到了系排16的成績以及兩張金融證照,成績並非很出色但是我知道我進步了很多,現在這學期為大二下,我還在進行著我自己所訂立的目標正在準備多益以及其他金融方面的證照。
對於讀書目標與安排我認為不要突然安排太滿,這樣反而操之過急而導致半途而廢,我們需要的是慢慢的進步讓自己習慣,像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讓自己習慣早起脫離懶散,以及訂定長期目標,我會想分享這些是因為這是我大學跟高中之間最大的區別及轉變,如果沒有打工的經驗,不會知道機會是靠自己爭取的,也不知道原來積極是很重要的,這些體悟讓我在訂定目標及尋找資源上很有幫助。更大的重點是觀念上的改變以及剛好學校有就學補助資源能讓我專心去學習,才能讓我把心思放回學業上。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