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111 學年度第二學期時提前入學,因為學制特殊的關係,當時 111 學年度我的學期總成績與 112 學年度我的學期總成績分別是跟兩個學年不同的碩一班級(也就是 111 學年度的碩一以及 112 學年度的碩一)計算排名,即便跟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同學之成績去互相做比較,我都連續在兩個學年不同學期拿到該學期的總成績的班級第一(法律系第一),同時在兩學期共 24 學分的扎實課程安排下,我依然維持 GPA 等級平均為 A(24 學分,總計 12 門課程皆拿到 A 等級)、平均分數皆為 90 分以上的卓越成績。
目前 112 學年度第二學期是我入學至今第三個學期,正常碩士修課學期數最低要四個學期(故為兩學年)並且修課總共 30 學分,至今確認取得的學分已經達到共 24 個學分,本學期則是修了 16 學分,這意味我用高效率的方式讓自己在三個學期內就完成並且超出學校規範的最低學分要求,接下來的一學期我能更加彈性、自由地安排我的預計在下學年完成的論文研究計畫、檢定及證照考試的準備計畫等等。
所謂高效率學習,不是重在快速,而是重在成效。提升成效的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工具與學習方法,找到能事半功倍的讀書計畫安排方式,如果一昧追求速度,容易顧此失彼,反而讓自己的成績下滑。每個學系有不同的專業,但以我自身法律系的角度出發,總結出一些心得。
法律系需要大量閱讀、查找資料、關注社會重大議題、新聞,以及司法修正或訂定的動向、法院判決的實務見解以及各界學者的學術發表等等許多面向,尤其是有遠大國考目標的期望成為一位法律人的學生,這些文本資料不勝枚舉,但人類的記憶是有極限的,我們只能盡力做到將上述各式各樣的資料找到方法、工具去彙集、分類、統整起來,幫助自己在未來要使用資料時能根據需求方便且快速的查找、閱讀文獻。
首先我想先介紹一個學習工具叫作 Notion,主打一個整合資料的功能(Your connected workspace for wiki, docs & projects),整合了筆記、知識庫、資料表格、看板、日曆等多種能力於一體的應用程式,它既可供個人使用,也可以與他人進行跨平台協同運作,它可以幫助使用者把不同平台的文本資料、線上訊息、電子書等不同型態的內容整合到同一個程式系統當中。將這樣的學習工具尤其適合需要大量閱讀、查找資料、關注社會重大議題、新聞,以及司法修正或訂定的動向、法院判決的實務見解以及各界學者的學術發表等等資料的法律系學生,不但能提升學習成效,還能幫助我們提升彙整與分類文本的能力。
再來我想分享我在研究所的課程中收穫的心得感想,從同樣是銘傳法律系的大學部升上來,面對部分類似的課程、相同的老師,但課堂上卻有不同的教學方式讓研究所的課程會有更多的深度的法學探討,老師也會激發出許多法律爭點讓同學有互相討論分析(微辯論)的機會,也因此有別於傳統上條目式逐條依照法律規範去做講解。所以進入到研究所的課程,多半時間都是靠自己去發現法律的奧妙之處,並從中探究出有研究價值的法律概念或爭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學部的課程較接近是一個基礎法學知識培養,進入到碩士班則是接近從專業知識點下手去剖析直得被注意到的法律議題,進而去推展出具有法學研究價值的論文題材。
除了學校的課業,我還積極的準備律師、司法官國家考試,以及日文檢定、英文檢定,同時預計參加法學院與日本富山大學經營法律學科的學術交流活動,期望透過自身專業結合語言能力,不僅促進銘傳與日本友校在法律領域的國際交流,也能藉此機會提升我的對於日本法律知識的認識,甚至能將我擅長的我國法律知識分享給日本大學部的同學。期望能透過此次交流增加我對於國外立法例的瞭解,進而豐富我論文內容當中要使用到的日本法,比較各國立法例的關係與相異之處。
即使學校內的課業繁重,並且因為我對於自我的要求極高,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去維持好的成績排名,我仍然不願意放棄課程之外的學習機會,我想要自己在更多層面、領域有發展自我、學習的機會,因為我相信學海無涯,即便我在銘傳法律系維持著第一名的表現,我仍然有很大的空間要讓自己的內涵提升(此所謂之內涵包含語言能力、表達能力、文化素養、國際視野等等),又或許我可以認為是成績與內涵二者,我乃是肯認後者對我來說是較為重要的。
總結以上,扣回主題:研究生如何探索自我以及培養多元、高效讀書方法,歸納結論如下,學習方法的建立,前提的意識與心態極為重要,那幫助了我們打穩鞏固一定的基礎,也不要忽略課堂的進行,與此同時把握各式各樣的機會去提升自我的內涵,包含第二外語的語言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多元文化素養、培養國際視野,藉此達成豐富自我內涵的最終目標,未來也才能在更多不同的領域活用自己累積的法律專業知識,而不是拘泥於單純法律文本的操作,往「成為一位跳脫框架的法律人」為目標。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