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很多人對它的看法都不同,有些人認為他是銜接出社會的一個過渡,大四再找就行;有些人選擇繼續升學,覺得實習可有可無。我原本是後者,但是自從大三開始走進實習生活後,我對於實習有了不同的感觸,這個改變要從大二暑假開始說起。
實習是場過程,考研僅看成果
當時的我正困擾著要考研究所或報名補習班,在煩惱之際,剛畢業的親戚說:「一定要去實習看看,會有很多很有用的收穫」,我當時不以為然,依舊每天尋找合適的補習班,但我時常思考:「讀書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我反思著我大三前總是努力讀書,但學習到的理論以及學習過程,隨著時間的推進,慢慢消失在我的記憶中,因此我好奇地去瞭解實習的資訊,透過臉書社團、Cakeresume 等各大徵才渠道,了解各個企業的需求,開始覆盤自己的優勢,我感覺……我差得有點遠呢!除了創立一個績優社團,我沒有其他特殊的經歷。
因此我得到了一個啟發,實習一次的成果就是一個經歷,但是考研的的成果十分模糊,關乎於是否為我理想的學校?進了研究所我的心情狀態會如何?讀完研究所是否真的能獲得我想要的收穫?種種問題接踵而至。
這樣的跑道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至少現在不是。
從準備履歷開始了解自己
後來我依然準備履歷,陸續投入合適的公司,同時瀏覽懶人包,學習如何包裝自己、認識自己,並發掘自己的能力。在這之中還是發現許多自身不足之處,只有察覺到問題,才有成長的可能性。
我認為就算沒有想要實習,還是可以準備履歷,透過投履歷清楚自己的水平。就業市場的競爭激烈,會產生過多不自信和焦慮,但同時會想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提升競爭力。
這個過程就像遊戲,需要很多裝備,才能成為打敗敵人,站上理想的位置,與有能力的人一起共事。
遇到優秀的人們才知道過去多舒適
經歷過一場團體面試令我大開眼界,現場每人都有各自的才華,學歷、經歷也都比我好且豐富,平常不容易緊張的我,這時也感到焦躁不安。面試結束後,沒有選擇與大家交換聯繫方式,我默默地離開了。不期待有好結果的我,卻意想不到的進入到了 Final round,後來透過夥伴告知,得到一些面試的正向反饋:
清楚的自我介紹:自我介紹我使用了某些關鍵詞,面試官能更清楚了解我的角色定位同時留下深刻印象,我所用的關鍵詞是:「自我要求」 與「自我學習」,並舉實例,在實例中利用數據,像是我與夥伴創立了「一」個社團,社團總人數約「80」人,在這當中我籌辦過「8」場活動,並拿到社團評鑑第「1」名的佳績。
條列式說明:當時在面試中有許多像工作坊的任務需要發想,例如實作限時動態或是撰寫一頁式的活動企劃書,在短暫的時間裡,對於經驗不多的人是個很大的挑戰,但表達自己的想法固然是很重要的,無論如何,都盡量架構自己所要表達的話,我訓練架構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與 AI 聯繫,AI 的架構能力很強,我會分析他們談話的邏輯,幫助自己思考如何表達;第二種是利用心智圖去架構,做筆記是我認為最能幫助學習的架構訓練。
認真做準備:對感興趣的公司做了解,面試前我會詳細瀏覽該公司的社群、官網,或尋找面試心得分享的平台,但我認為還是以了解公司為主,因為有些面試心得平台需要付費,面試也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的一個能力,因包含溝通表達、隨機應變、甚至儀態氣質等等,如果付費知道公司大致面試方向,卻沒有在上述重要元素中奠定基礎,反而會十分可惜。
投入實習後我的啟發
後來我成功獲得音樂文創產業的行銷企劃實習,工作內容主要負責活動企劃、社群行銷以及 podcast 節目製作,與另外通過篩選的夥伴共事,互相學習,是一個能擴展視野的好機會,實習的目的不僅於獲得金錢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所有學習的過程,有時會忙得睡眠不足,但是心理上是樂在其中的,隨著生活變得充實,未來的方向也逐漸清楚,能更了解自己的優勢,並發現不足的地方,實習中累積的作品,使我有更多經驗強化競爭力,當生活的重心從學業移向了實習,我漸漸找到自己的目標,也開始規劃屬於自己的生活,開啟我樂於分享的一條嶄新道路。
對於現在的生活感到迷惘不安的同學們,如果可以的話,去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吧,參加社團,可以有更多團隊合作與專案管理的經歷;學習外語,可以踏入外商公司甚至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有些東西看似不重要,但卻是進入職場的重要門票,好好的認識自己,相信對你的心態與思考是很有幫助的!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