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建築系的必修科目,學習《建築設計》是一條不斷探索和成長的旅程,觸及不同的深度與廣度,需要對美感創意、技術實踐都有深刻的見解和應用。在銘傳大學建築系的教育系統中,我不僅學習了建築設計的理論知識,更積極參與校外學生競圖、各類工作坊的實踐和探索新的學習方法。以下是我對學習建築設計的一些心得體悟:
首先,身為梁業琦老師《立體構成》的課程助教,我想淺談建築設計在台灣的教育背景的現況與瓶頸。在台灣,建築設計教育主要集中在設計學院。課程安排通常從基礎的建築理論和歷史開始,逐步深入到設計實踐和技術應用。銘傳大學也是如此,我們從大一開始接觸美感養成相關的基礎課程,真實的接觸材質、利用實構築作為實踐、利用身體感知空間的三圍向度,並逐步深入到數位設計工作坊。然而,相對於國外的建築教育,台灣的教育體系可能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缺乏實踐技能的培養。這一點在面對真實設計案例時就會體現出來,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在實際操作和解決問題上有所不足。慶幸的是,銘傳的教育體系正朝向此軌道發展,讓我有很多機會可以訓練上述的能力。
相比之下,國外的建築教育可能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和跨學科的整合。我有機會參與教育部補助的《學海築夢》暑期海外實習計畫,在日本東京都: 末光弘和+末光陽子 / 株式会社 SUEP. 實習一個月。當時,我被賦予調查一處基地的物理環境、通風採光的條件,乃至於後期的模型實作,都讓我驚覺在校內所操作的缺乏。例如,在一個設計調查階段中,我們與當地工程師、環境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師一起合作,共同討論和解決一個真實的城市規劃問題。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模式,以及專業的事務所團隊,讓我在東京實習的一個月受益匪淺,使我對於各類尺度的操作有更敏銳的眼光。在日常學習安排方面,我通常會制定具體的學習計畫,明確目標和時間安排。每天早上八點準時起床,我會花些時間計畫當天的學習內容和時間分配,提高學習效率。持續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築設計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領域,我們應該保持持續學習的態度,不斷閱讀專業書籍、參加線上課程,以及觀察和分析優秀的設計作品。而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時間觀念的培養!
此外,英文能力對於學習建築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建築設計領域的許多專業資料和資源都是用英文撰寫的,因此,我們需要加強英文能力,包括閱讀、聽力和口語表達。如果有機會,可以考取雅思英文證照。透過參加學校開設相關的多益培訓班和上網找題庫多做模擬試題,提高英文水平和應試能力,這有助於日後的學習和工作。
AI 技術的推波助瀾,建築設計中 3D 建模軟體的運用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要與時俱進結合數位軟體的AI輔助建模。這些軟體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呈現建築設計的想法和概念,並提高設計效率。在學習建築設計的過程中,我積極學習各種 3D 建模軟體的使用,如 Rhino 結合 Grasshopper 的參數化設計、Revit 接軌業界的 BIM 建築資訊系統…等,並不斷磨練自己軟硬體的技能。除了 3D 建模軟體,跨領域專業器材的運用也是現代建築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設計學院李芝瑜副院長所開設的《VR 中心整合空拍機的實務訓練》可用於空中攝影和測量,系上的雷射切割機可用於製作模型和地形,最後與同學專研 3D 列印機可用於製作實物模型等。我想表達的是:學校的各類資源量能是相當的充足,只要願意花時間學習上課、研究如何操作這些專業器材,便可以豐富我們的設計表現手法,並提高我們對設計操作以及概念闡述的完整性。
總體來說,學習建築設計需要我們具備跨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在該領域的獨立見解。我們可以從台灣和國外的建築教育中吸取經驗,不斷探索和創新,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