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借了一本書,書名是:《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我會借這本書的原因是我最近在學習放棄的事物,也就是「完美主義」,放下對任何事物做到最好、最完美的想法。我要做一件事情時,常常在想,我是不是不能做好,做到滿意,這個滿意程度還會隨著做的過程遞增,然後不斷質疑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因為這個想法,就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那就不做吧,反正不能做好。」而現實是,永遠無法做到完美,而自己對完美的準則一直在提高。出於挑戰的心理只會想做更難、更完美的事。但是要學會放棄這個想法很難,因為自己總是覺得放棄完美主義,等於放棄自己對事情品質堅持。
人們常說,做任何事情要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我是認可的。當然,「權衡利弊」並不是個性上的缺點,而是一個人得以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只不過,花過長的時間在思考時,會影響到我們的行動能力,嚴重削弱「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看完這本書,讓我建立一個做事的原則,那就是:「無論你懂得多少知識,胸中有多少讓人激動的偉大想法,都得先做到,而非坐在沙發上空想。」就像在戰爭上保命的方法就是:「先開槍,在瞄準。」因為現代社會留給我們思考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我們必須先行動,再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先做再說,而不是想好再做!
我在生活中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凡是勤於思考而疏於行動的人,都存在著「畏懼」的心理障礙。他們怕被被人瞧不起,索性不去做;怕說錯話,因此乾脆不說話;怕失敗,於是什麼都不敢做;怕上司不高興,就把該提的要求藏在心裡。但實際上,他們所害怕的這些東西並不存在,他們被想像中的那些可怕結果綁住了自己的手腳。
以我自身舉一個例子,依稀記得大學剛入學的時候,我們系上必修其中一門課程是日文,日文是我踏進大學才接觸到的語言,於我而言它非常陌生,甚至以前聽到學日文要背五十音我就想盡可能地逃離這個語言越遠越好,覺得它是我的夢魘。乍聽之下覺得它不好學所以就下意識地否定自己沒辦法做到,出於害怕失敗學不好的心理,所以不願意嘗試。但是它是必修課程,所以我內心也曉得,再怎麼逃其實終將要面對,逃的了一時,但逃不了一世。所以我就靜下心來,好好地跟這語言相處。當然,我不能說願意面對的這個過程是美好、輕鬆的,過程中帶著許多會刺人的荊棘,且必須要一個人獨當面對,非常不容易且孤獨。但真當自己嘗試後,驀然回首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走了那麼多路了,出於成就感讓我更想繼續為此努力,替自己創造更多真實。班上有來自日本的同學,我也會盡量用自己才剛起步學沒多久的日語與他們交流互動,用心解體會日本的文化,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好像也不是真的那麼排斥日文,反而有點開始喜歡上了日文。除了看日文的考試範圍之外,我自己會主動去精進自己往更難的日語方面學習,利用網路資源學習日文,例如 Instagram、YouTube、日劇等等,把學到的日語做筆記。我發現,當自己發自內心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不會覺得累人,反而更加有動力完成。我想,能量是對自己有所要求那裡分泌出來的吧。
大二時期,系上有一個日本暑期實習的徵選活動,因校外實習是我們系上的畢業門檻之一。這個活動主要是由日方主管來我們學校,替同學進行日語面試,並篩選出適合的名單。當下聽到這個說明會我就立志一定要成功,於是我給自己三個月的時間練習,口說也好、聽力也好,總之每天都會督促自己要不斷的進步,這個進步不用要求成效顯而易見,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再好一點點就好,我覺得若對自己太苛刻反而會得到反效果。因為我們不能總是期待著好結果,卻忘掉其實那些美好的背後都必須趕山涉水、付出諸多的努力才,過程的艱辛往往被人們忽略,所以我覺得抱持著這樣的平常心相當的重要,使我建設好心態。最終,在每天鞭策自己努力學習之下,我成功了。我將會在這個暑假期間至北海道的飯店實習。我的心情難以言喻,彷彿自己在做夢,覺得一切的努力沒有白費令我感動萬分,我好像又能更相信自己一點了。一年級的我,根本不會想到自己能走到這一步。如果我在才剛開始學日文的情況下,就給自己一個大二要去北海道實習的目標,我覺得對當時的我壓力一定很大,一定會產生千百個我辦不到的理由。行動很重要,但同時也要考量到目標執行力的高低,活得越趨清楚不是為了證明,而是能夠分辨什麼是自己的真實、什麼是別人的真實。認清自己現有的力量去做能力範圍的事,而不是盲目的埋頭苦幹越級打怪。這樣只會使自己陷入更深的深淵,卡在無能為力的認知循環裡。
我很慶幸當時的自己並沒有放棄,因為放棄真是如此地輕而易舉。但堅持很難,因為萬事萬物都有賞味期限呀,對一件事情的熱情會耗盡,原本充滿的動力也會漸漸失去…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要去擔心太遙遠的未來,我們只要專心在眼前的當下,把今天的自己做好就好,剩下一切的一切就交給明天吧。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