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學階段學生最討厭的三件事莫過於背書、考試和報告。而歷史恰恰三者皆佔,但為何我們要學歷史呢?自古以來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平頭百姓,人人皆學歷史。無非是因縱觀歷史可看古今,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觀史可知一代王朝霸業的興起與衰弱,還可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以及學習在危難時該如何取捨,因此我認為學好歷史並不是只為了試卷上那潦潦幾筆,在這當中更蘊含了為人處世之道。接下來就讓我來介紹該如何學好歷史。
首先在讀歷史時,我們要抱持著讀故事的心態,先了解故事所發生的朝代,找出其主角,舉例來說明朝的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之名,大舉進攻皇宮,其時間為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未滿兩年,朱允玟大肆削籓,此舉,引起眾怒導致明成祖朱棣舉兵謀反。主角為朱棣與朱允玟,叔姪倆在皇位上的較量,最終結果以明成祖朱棣大獲全勝,朱允玟下落不明收場,民間有傳聞其出家做和尚,也有說惠帝假死只是為養精蓄銳,重奪江山。因此明成祖朱棣為保江山安穩國祚永存,派鄭和七次下西洋,以貿易之名行尋廢帝之實。在這次的事件中,我們可以學到朱棣在面對打壓時,不屈不撓,甚至暗藏兵力臥薪嘗膽,先累積實力後再尋時機再行反擊。綜觀歷史只有朱棣篡位成功,然而為何只有他成功的笑到最後?無非是因他的隱忍不發。此外也可在朱允玟身上學到做事應循序漸進,而非無謂的高壓統治,一味的鎮壓只會讓人逆境求生,產生出再不反就得死的念頭,而不管不顧的謀反。因此學歷史並非只是死記硬背,而是從中找到其時間脈絡以及發生的原因,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且觀察不同人身上的人格特質對往後的人生定有益處。還有一種方法是觀看影視作品並且小心的求證影視中的內容,在看劇的同時也能身歷其境甚至換位思考,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如果上述兩種方法都不能提起對歷史的興趣,還有最後一個是與人一同探討歷史,你將會發現在同一個事件上人與人之間的觀點大有不同,更可以在討論中找出更好的方法,去解決當時所發生的歷史事件。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類似事件卻發生在不同朝代,在每個時空背景下不同的掌權者會有不同的做法,例如秦朝與隋朝,同樣的短命王朝,秦二世而亡,隋朝同樣是二世而亡。史書上寫皆因當下施實暴政,大興土木且多次發動戰爭導致民不聊生,最終人們竿起義殺死暴君。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隋朝的皇帝難道不看史書嗎?為何要效仿秦朝的一系列勞民傷財的活動呢?
答案藏在歷史的另一面;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當秦隋兩朝統一中國時,是否會因過往的國仇家恨而無法團結一心?再遇到蠻族掠奪邊境,那是不是大戰一觸即發?於是人們只看到了帝王為權勢逼迫百姓勞作,卻未發現所作之事皆是為後人披荊斬棘,開鑿出康莊大道。若非秦始皇堅持興建長城,怎會有漢武帝討伐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的美談?若隋煬帝不建造隋唐大運河,怎會有南糧北送,造就盛唐萬國來朝之景?我認為暴政後必有盛世似乎是歷史的輪迴,再三品味後才發現其實根本極度相似,且有跡可循。
因此我認為歷史不是一門死的科目,而是能讓人活靈活現的一門科目,能運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歷史能讓我們有更好的邏輯思維,在生活中有更多的面向去看待事情,而非侷限在四方天地中。同時也能在細讀中找到其中趣味,且保有懷疑的態度,或許這個人並不如史書中寫得那麼壞,如清朝成敗皆太后的慈禧,在面對統治者的失敗時,歷史學家總會找一個女人墊背,原因無他紅顏禍水是掩蓋皇帝失能的最佳利器,慈禧一個敢和八國宣戰的女人,真的會因一己之私為辦生日,拿走最重要的軍餉,讓士兵餓肚子嗎?並不是,其根本原因是清末貪官橫行,導致本該充盈的國庫收入銳減,慈禧才不得不動用軍糧。此外歷史還是世界的一扇門,在碰到有所不解的事情時可以看看過去的人怎麼去做選擇,在不同時間他們的選擇是否相同?還是大相徑庭?此外歷史更是一個廣大的學科,並不是一下就能理解透徹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剖析才能知道何謂歷史,歷史並不是一本就能讀完的小說,他更像地方耆老,世代傳承故事到下一輩,讓下一輩的人能在歷史長河中尋找答案。他還能讓我們培養思考的好習慣而非因他人三言兩語就被騙,在做事前更能好好思考其利弊關係。
在歷史中更能學到為人處世的態度,如韓信胯下之辱,能學到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就一番事業。而西楚霸王項羽因一時婦人之仁放走劉邦,讓本該屬於自己的王朝帝業,遭劉邦奪走,最後落了個淒慘下場,自刎烏江愧對江東父老。這告訴我在該下決心時應果斷去除隱患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些都是我在讀歷史這門學科時去思考後得知的道理。因此我認為學習歷史可讓我們的邏輯思考能力更加強大且根據這些歷史脈絡尋求答案。培養更強的問題解決能力,讓自己能在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思考該如何解決而非一味逃避現實,妄圖利用時間沖淡一切,要記住一個帝國的瓦解往往只是因為一個芝麻小事而崩塌,更何況是我們本身?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