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經歷過國中的會考、高中的學測的同學,對於時間規劃這件事一定不陌生,早自習都是在考某一科的複習卷,再照著課表繼續上複習的課程以及檢討複習卷的內容,學校定期會舉辦全年級的複習考、模擬考,比照正式考試時的狀態,測驗自身復習的進度以及能知道自己成績大概會落在哪個點,在寒暑假時學校也會給一個課表,像平日一樣到校念書、複習、上課,若是課程上完後,老師會留在教室陪著同學自習,有任何問題可以到講台前去詢問。
在放學或是沒有上課的假日時,有些人也會用表格寫讀書計畫表,來安排自己在家複習的時間,每周一個表格寫這禮拜要讀哪些科目、要讀到哪一章節,這種寫讀書計畫表的人我分為三類,第一種就只是單純星期一讀什麼,星期二又讀什麼這樣的,第二種是將每天分為早、中、晚,在每個時段寫下科目跟章節,第三種是最精確的,用時間將一天分為好幾個區塊,像是早上 8 點到 10 點是念國文古文、10 點到 12 點是念歷史魏晋南北朝諸如此類的。
以上三類人的作法,我都有嘗試過。別人是否嘗試這樣規劃時間後,對他們有好的成效我不清楚,但對於我來說是非常無用又浪費時間的一件事,因為我每次寫完後都不會照著表格內規定的時間內做預定該做的事。有時我在念國文,但規定讀書的時間到了我卻還沒念完,所以整個預定的行程都會因此往後延,在念其他科的時候也一定有來不及念完的情況發生,所以安排幾點到幾點念什麼根本就很難達成,幾次失敗之後就不會有信心可以按照計畫進行,所以後來我直接捨棄這種按照表格預定事項做事的方式,就直接想念哪一科就開始念,念完一個段落再去念另一科,雖然說可能比較沒效率一點,但至少對我來說,不會有時間的壓力,一直想著說:「怎麼辦,時間快到了,但是我還有那麼多還沒念完。」這樣反而會更無法將念的東西真正的吸收到大腦裡,需要再浪費時間再回頭去複習。
上大學後,念書是自己的事情,不會有人逼著你要念書,或是在後面推著你要前進,一切的事情都是靠自己的自動自發,考得差也不會有人管,被當掉就只能再找時間去選課、重補修。對我來說,我想要一次就歐趴(all pass),不想被當掉然後再多花時間去重補修,因為這反而是ㄧ件浪費時間的事,一樣的東西重複念第二遍。若是不需要重補修,這個時間可以拿去修其他的選修、通識或是其他任何你有興趣的課程,畢竟每學期都已經繳 5 萬多的學費了,有的學生還在外租屋,何不在學校學習更多的知識,充實自己。
那該如何讓自己能夠主動念書?我的方式是給自己一個目標獎勵,也許是ㄧ個小甜點,像是布丁、豆花或蛋糕,或是可以看影片、漫畫放鬆,心裡就會想著:「我快做完了,終於可以吃到好吃的蛋糕或是終於可以看影片休息了。」念書的方式也不是像以前那樣想念哪個就開始念哪個,而是有規律的去念,每天放學後的晚上就將今天上課的筆記整理一遍,去真正理解內容並加深大腦的印象,完成後給自己半小時的休息做讓自己放鬆的事,之後再去複習隔天科目上星期的內容,找回之前的記憶,像是我的課程要寫程式碼,我就會開一個新專案將上禮拜學的東西再重新做一次,這樣隔天上新的東西時就會比較好接續,也能找出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大家若是沒有好的有效督促自己的讀書方式,也可以參考我的做法,有一個動力支持自己唸書,或許或更有效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