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同語言,能夠為我們帶來許多好處,拓展人生視野、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與新朋友、增加自己的硬實力等等。然而,關於語言學習這件事情,我不敢說自己的外語說得很好,但至少我敢開口。敢開口這件事情是我覺得學習語言很重要的一部份,就像其實普遍台灣人的英文程度都不差,一直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我們從幼稚園就開始接觸英語、美語,一路到大學,花了整整至少十年以上的時間都在學習的語言,為什麼會學不好呢?以下想跟大家分享學習語言的幾個小技巧,希望可以讓正在學習語言的你增加信心。
一、充滿熱情
在學習一個新的語言,若是沒有熱情,想要持之以恆的學習下去,那必定會是一件極為痛苦的學習歷程。所以充滿熱情是學習新語言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說,什麼原因讓你有學習的欲望。
二、找方法
因為外婆是客家人,所以在國小的鄉土語言課程,我學習的是客家語,進而接觸到了羅馬拼音,也因此羅馬拼音為我在學習語言這條路上幫助頗大。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我喜歡先用諧音去記住自己母語以外的語言,再用羅馬拼音將正確的發音學習起來,然而這樣的學習過程,無非就是一種解碼,將自己無法解讀的語言,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解讀,同時記憶及學習。
三、沉浸式教學
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一樣,曾經對這麼一件事情感到神奇,每一個寶寶都能自然而然地學會照顧者所說的語言,就是將寶寶放在說中文的家庭,寶寶便能學會說中文,如果將寶寶放在說英語的家庭,那自然而然的寶寶便會說英語。這其實就跟我們學習語言是一樣的道理,為自己製造一個外語環境,能夠幫助自己更加順利的學習外語,而我最常使用的方式便是看外國影集,因為耳朵聽著學習的語言,眼睛可以一邊配著中文字幕對照,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能很快速且輕鬆的學會外語的口說,同時也能了解到不同語言的生活化用法,也能幫助自己學習到更加實用的詞彙及句子。
還記得最初在學習外語的時候,看了許多學習語言的心得分享,當時看到一段話是這麼說的,永保初學者心態:厚臉皮、不怕尷尬、不怕犯錯,是學習外語最重要的。隨著「英文學齡」增長,年紀也使自己開始顧慮面子、好勝心強,變得不敢問問題,不懂裝懂,看電影不願開字幕等等會透露自己還需要協助的訊息。然而,終生學習是永遠把自己的姿態放低,即便早已脫離初學狀態,也該把所知放心裡,展現初學時期的謙卑、好奇心,與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所以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為了說不好別的國家的母語,而感到羞愧。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