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除了是一名大學生之外,在課餘時間,我也是一名老師。每天教導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上至高中,下至幼稚園。科目涵蓋範圍有十分廣泛,從最基本的國英數,到大家比較不熟悉的社會科、自然科。雖然不同階段,不同科目皆有不同的讀書方法以及技巧,但是考試通常都脫離不了一個秘訣就「全對」。乍聽之下,這是一句很沒有意義的分享,但有許多人還真的不知道這個秘密。
有些人會因為拖延症而浪費掉許多的時間,可能是在滑手機,可能是在發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想馬上去讀書的原因,就我長年觀察下來,不外乎就是兩種,第一種:「貪玩型」,第二種:「害怕失敗型」。
第一種,單純對於讀書沒有興趣,只想虛度光陰,對於這種孩子,我會試圖引導他接受自己是學生的身分,若真的不喜歡讀國英數,可以,但是要告訴我,你未來要做什麼,學習不能僅僅狹隘的放在於書本上,應該放在整個世界,因此對於第一種的這種孩子,我會引導他找到自己的夢想,進而想要主動學習。
至於第二種,我會引導孩子思考自己害怕的原因為何。是怕被責備?還是自己不能接受考差的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後者。亞洲孩子在傳統教育體制底下,常常被培育了一種完美主義性格,常有一種觀念,如果我沒有考 100 分,就是我不夠努力。但是分數真得等於努力程度嗎?分數真的能夠定義我們的學習嗎?我覺得答案是是也是不是。我們不能用分數做為一個唯一的參考標準,還要搭配其他,例如:每天讀書的時間,讀書的專心度等等,綜合評估,才能認定一個人的學習狀況好不好。畢竟考試外顯因素過大,若用此來做為學習認真與否的唯一評價,實在有失公平。因此,讓第二種學生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們往往得失心不會那麼大,自然而然便會擺脫,分數,這個心魔的糾纏,而更加願意學習了。
對於學習的內容,絕對不能狹隘的只放在課本、一本教材上面。現在資訊量爆炸,資訊的流通愈來愈廣泛快速,若僅僅被一本書給限制住,也真的是太可惜了。除了基本的教科書,以本科法律來說,還要必備重點整理,如此一來才知道自己剛剛認為的重點,是否真的為考試的考點,久而久之,對於抓重點的精確度就會越來高,慢慢的也會在考試上表現得更優秀。
再來就是書寫了,和國高中不同,大學通常不是只考選擇題,因此若對於上課內容只有個模糊的印象,便想上考場的,真的要三思。為了練筆,除了閱讀書中內容外,不外乎就是要練習寫一些題目了。說來容易,卻也難。寫文章這種東西還真的不是腦袋中有什麼想法,就可以成功寫出來的,因此,俗話說,模仿是學習的開始。我們不仿買一本解題書,看看別人怎麼寫,思考脈絡為何,等等。邊看邊寫,久而久之,在我們鍥而不捨的努力下,慢慢的也開始熟悉如何去考試,跟把題目做對了。
最後,就是分享考試祕訣「全對」的部分了。這個「全對」並不是實質上,真的要你把題目全部都寫對,考個滿分。而是心態上要抱持著「我要把題目都做對的心情」。若抱持著這個想法,第一個,我們會非常努力地念書,再來不論是什麼內容,我們都會進我們最大努力記起來。也不會因為考試配分而認為某些重點直接放掉,造成學習不夠全面。希望閱讀此文章的大家都能夠在課業上有所進步。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